【方思行書評】 《1927民國之死》

0:00 / 0:00

1927年,距離現在九十個年頭;在大家的認知當中,1927年的中國是甚麼様子?

歷史學者余杰在他的新作《1927民國之死》中說,在那個時代的大部份中國人來說,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不過,對於某些人物而言,這一年是他們生命中的重大轉折點。不單如此,余杰認為,1927年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甚至是1911年誕生的中華民國,在這一年被蔣介石顛覆了。

1927年,在中國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是北伐,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以及國民黨藉清黨,屠殺共産黨人。

余杰以那個年代的人物來敍事,透過人物的故事,呈現1927年中國的面貌。他揀選了那年代二十五位人物,從軍閥到國民黨及共産黨人、帶領過五四運動的學者領袖,以至在那個年代動盪的政治氛圍下,在中國發揮影响力的外國人。從這些人物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與轉變,解構近代中國,由帝制向憲政共和轉型,為何會全盤失敗;換來的是蔣介石在北伐後建立的南京政府,仿效蘇俄體制,實行黨國、黨軍、黨政一體化的一黨獨栽。經歷過滿清,走過五四運動的文化領袖胡適,一句「無憲法的訓政只是專制」道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在軍閥割據的年代,北伐軍高舉統一國家的口號,以正義之師的身份,跟軍閥開戰。余杰形容,其殘酷程度遠遠超過軍閥之間的內戰,軍閥戰敗只是下野,北伐軍卻以殺俘虜及高級將領來製造恐怖氣氛。按余杰的考證,北伐是民國以來,槍殺敵對高級將領最多的戰爭。

至於清黨,可能遺禍更深。或許曾經有人認為,國民黨當年殺共産黨人殺得不夠,没有斬草除根,以致在1949年失卻半璧江山,敗退台灣。不過,余杰點出另一個觀點。南京政府只是名義上统一全國,但實際是帶來更殘酷的戰禍及黨爭;一方面回歸專制,甚至以思想殺人,結果失去一般青年的同情,造就民間左派激進思潮,加上政權腐敗無能,最後失去民心。

如果説中共在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的國民政府,余杰認為,早在1927年,蔣介石揮軍北伐,已顛覆了在淒風苦雨中掙扎了十六年的中華民國。

撫今追昔,在余杰筆下,我們似乎見到今天在中國大陸的專制獨裁,原來早在九十年前,已經露出苗頭。如果我們會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香港為政者對關注政府施政,爭取民主選舉的年輕一代,大力打壓,最終又會否失去一代的青年人!

《1927民國之死》是一本極有份量的作品。作者所選的二十五位人物,以及當中涉及的另外七十五位次要人物,涵蓋面廣泛,定格在1927年,逐位登場,立體呈現那個年代的中國,資料詳盡。

那二十五位代表人物中,還有一些過去没有被重視,卻又發揮一定作用的人物。例如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藏身蘇俄使館,遙控北方的左翼運動;代表蘇俄勢力在中國曾一言九鼎的鮑羅廷,最後鬱鬱而終於集中營的故事;為繼承父親肅親王遺志,斡旋於中、日和滿洲國之間,圖謀復國的川島芳子等等。值得一提的人物,還有本是漢學家的香港總督金文泰。面對省港大罷工後的躁動局面,他從提升香港民生狀況,來阻遏共黨思潮滲透,並為香港政治改革、中文教育和醫療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