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毛澤東親自策劃,發動的文化大革命,至今已經近半個世紀了,但其造成的危害及影響依然深遠。最近有一些行動過激,曾經殺父弒母,或批鬥老師、校長至死的當年紅衛兵、造反派悍將,出來向受害者道歉,表示懺悔之意,其中有個別的還是中共的高幹子弟。
他們的悔悟與誠意,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和讚揚,更引發了對於文化大革命暴行和禍害,再次進行深入的反思。相比之下,中共長期以來,未能正面直視文化大革命的史實,並且把這一個主題,列為文化藝術創作的禁區,更顯得不理性及違背民心民意。
作家胡發雲,曾經在網絡上創作發表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小說《如焉》,引來讀者的熱烈爭議和反響。這一次他大膽突破禁區,創作以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迷冬—青春的狂歡與煉獄》,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厚重之作。
這部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文革剛剛開始的1966年至1967年。正值青春旺盛期的青少年,受到"敢為天下先"的偉大理想鼓動,對未來充滿幻想,加上浪漫的情愫勃發,紛紛投身於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幾乎是全民"鬧革命"了。然而,諷刺的是,有的人今天當紅造反,一馬當先,明天卻成為被批判鬥爭的革命對象,一切尊嚴、地位、權勢等盡失,被疾風暴雨般的革命激流沖刷得一乾二淨,瞬間變得一無所有。在轟轟烈烈、勢不可擋的文化大革命洪流當中,崇高理想與權欲熏天並行,清新單純與老謀深算交織,義薄雲天與世態炎涼同現。
這部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著重描寫了多多、夏小布等一群因種種原因被拋出時代洪流之外的中學生,在經歷了數月的狂歡、恐怖、孤獨和迷茫之後,意外地獲得了"革命身份",還獲得了少男少女間的溫暖、友情和初戀,尋找到了久違的青春悸動與美。後來,他們終於無可避免地捲入各種衝突,在危機四伏中,看到一幅幅令人驚異震撼的社會圖景,在惶恐、困惑之中,體驗到另一種人生滋味。
同時,小說以大量的文化大革命史實及各種情節、細節,揭露出一系列幕後真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四處瘋狂"打砸搶抓抄"的,其實多是以官二代為首的"紅五類"紅衛兵。他們肆無忌憚,壞事做盡,逼使林老師受盡折磨後上吊,英語老師跳樓,秦珊珊何其亮遭遇凌辱……
整部小說所營造的氣氛,除了充滿時代氣息與特徵,還對文化大革命的災難禍害,作出深刻的思考叩問,對各個派別,尤其是當權派,有著精闢的分析批判。以一個正直的作家的良心良知,以及道德勇氣,秉筆直書,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值得讀者細閱深思。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