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書評】究竟自己怎樣對待媽媽!--評韓國作家申京淑的小說《尋找媽媽》

0:00 / 0:00


"空巢"這個新詞一度是中國社會近年間常用的新詞,因為社會發現不少長者獨自留在家,年青的仔女則因為謀生問題而離鄉往城市工作,即使與父母同在城市居住也因為工作繁忙而鮮於關心親人,因而引起中國最近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修訂,對不照顧父母親人者,由國家代勞懲罰子女。

用法律來處理道德問題,這的確引起不少人討論,更有人相信即使透過法例來迫使子女關顧至親的父母,只恐怕這種關顧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絶不健康,相反認為子女若能發自內心主動去照顧自己的雙親時,相信儒家思想中的孝,更能真實地做到。不過,要使年青一代進入發自內心的境況,相信不易,但是,當聽眾看罷今天跟各位聽眾介紹的一本好書之後,定必會撫心自問"究竟自己怎樣對待媽媽!"

今天要介紹的書名字叫Please Look After Mom,中文書名稱為《尋找母親》,是一本韓語的小說,它成功奪得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作者韓籍女作家申京淑更成為該獎設立以來,首位女作家獲得殊榮。據媒體報道,申京淑競逐該獎時,其他的對手有日本暢銷小說家村上春樹的《1Q84》和吉本芭娜娜的《湖》。該書於2008年出版後成為暢銷書,被翻譯成32種語言出版。50歲的申京淑是一名小說家,出版的共13本小說及系列短篇的作品,但是,每本書都離不開她生命中經歷過的事,因而不少人都會說,看她的小說便知道她的生活是如何。

故事一開始作者便清楚交待母親失踪了一周,家人開始四出尋找母親,紀錄了期間艱難的歷程。不過,這本小説使人津津樂道的是,作者分別從"我"、"大哥"、"父親"和"母親"的角度去觀察母親、理解母親、兼重新發現母親。在這過程中,尷尬和遺憾紛至沓來,因為,原來每個人對母親的認識幾乎零,當中包括無人記得母親的出生年份、不知道母親原來目不識丁、不暗母親原來一直偷偷每月給一所孤兒院捐款,更甚的是,原來家中的每張全家福竟然都不是全家福,因為母親是缺位的,於是,作者以"我"、"大哥"、"父親"和"母親"的角度開始發現,原以為自己熟悉得爛透的母親,原來是那麼的陌生。

不過,在各"成員"的合力下,各自追溯母親的影象,終於拼接成功,完善自己和母親的關係,並下定決心把失蹤了9個月的母親找回來,往後要好好珍惜心目中那強大實則弱小的母親。然而,小說的結局卻是,母親仍然失踪。

申京淑承認,這是一個刻意的結局因為她希望讀者反思,更希望給世界作出一個警示。申京淑究竟因什麼靈感而撰寫屬於母親的小說?她說,原來早在16歲時,因為一剎那間看到母親的臉容,寫書獻給母親的種子已暗暗藏在心裏。

"我年青時已想做作家。1978年,我16歲,我離開家鄉到首爾,當時母親坐火車送我去。當時,我心裏感到迷茫。突然,我驟眼看到母親,我見到她一臉傷心、疲累及孤獨,當剎那,我決定要為母親寫一本小說,就是這顆種子一直藏在我心裏。25年後,我寫了這本書,事實上,我並非刻意地去寫,只不過是因為我內心曾許下這個願,我希望自己能夠落實而已。我開始想寫一本獻給母親的書時,其實是在我寫了3本小說後開始,但是不成功。當我出版了13本作品後,我覺得要寫了,但是,當下我腦海裏出現的母親,原來跟現實中的母親並不一樣,有好大的差別。當時,我心裏只想寫一本好睇的小說,未料,我越寫越發現當中有很多不快樂及悲傷的事,所以,我內心不斷掙扎,要使我母親是一個堅忍不拔的女人。不過,我寫時真的能夠看到母親的內心世界。"

看罷《尋找母親》,不禁令人看得黯然,鼻子酸酸,又有無地自容之感,其實,讀者能夠有這樣的感覺跟作者申京淑坦白有關,她不因為面子而去掩飾自己其實對母親的認識也有不足。

"我以為我母親是一個好堅忍厲害的女人,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能夠撐得住,此外,無論在我發生了任何事,她都一定會站在我的旁邊。但是,當我寫時,站在母親的角度來看時,我突然發現原來我心目中的母親並不是這樣的人,我的母親其實也需要母親,她都有軟弱的時候。所以,當我寫完小說後,我不會再向母親講'你知什麼呀?'、'你點解要知道?'這類的說話。"

她更記得有一名男性的讀者看罷此書後,深受感動,立即打電話給母親說了一聲"我愛你",未料,他的母親反問他"你是否病了?"申京淑明白這可能是突然間的情感,不能維持良久,但是,她覺得即使這股情感突然湧上心頭,也要好好把握當下作出決定向母親表達自己的關心。

"母親"這個詞,內裏已隱含了親密關係及關懷的意思,當你說一聲媽媽時,給自己幾秒鐘的自省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子女的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