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美國金融體系出現問題後,整個歐美的經濟便出現骨牌效應,不少國家先後都傳出"破產"危機。究竟現時各國的經濟狀況如何?世界各國經濟體的最新狀態甚至是世界的趨勢又如何?即使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未能一時間瞭如指掌,認清全球的局勢。但是,這些資訊畢竟影響著一個國家以至小市民的生活,因為當你理解全球資金的流向是怎樣,或是明白全球的資源分布是如何,便明白財金官員掛在嘴邊說"價格受外圍資金流動影響"或"價格受全球的需求而波動"的說法。
今天要跟各位聽眾介紹的一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易讀易明的工具書,名字叫《用地圖看懂全球經濟趨勢》(作者生命科學編輯團隊),這書特別對不太認識經濟、金融等專有議題的人來說,是一本護身符,因為毋須看多篇的文章便立即得到一個直接及簡潔的答案。例如,全球第1大的經濟大國是美國,中國則在第2位,两者相距的GDP逾倍,第3位便是日本,接下便是德國、法國、巴西、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及加拿大;但是,若以國民的GDP來計算,上述的頭3位全部不入圍,第1位落入盧森堡,第2位是卡塔爾,緊接的是挪威、瑞士等,美國列為第14位,日本則在18位,而中國只位列89而已。國土面積跟日本秋田縣差不多的卡塔爾,國民人均收入竟何擠身全球第二位,原因跟該國的天然氣蘊藏量位列全球第3位,令該國賺取豐厚的外匯有關。
論及天然資源,不少人都知曉埋藏量最豐厚的是在中東國家,但是,能左右全球油價的國家卻是美國,因為美國德州的原油含硫磺量低,能提煉較多及品質高的石油,因而該地的油價上落對全球的油價都有影響。不過,自2008年後影響油價高低的另一原因是新興國家的高使用量,單以中國在2000年時消耗約為477萬桶為例,十年後,2010,中國的消耗便跳升到906萬桶。
面對全球的天然資源不均分布兼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不少國家轉而加速核能發電,完全未因2011年日本福島電廠爆炸的核能事件而卻步,這些加緊步伐興建核電廠的國家包括中國、印度、越南、土耳其、南非等新興國家,中國更擬訂新增53座核電設施,相反,歐洲多國包括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等國,都相繼宣布"廢核"的計劃。
目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核電大國,擁有104座核電機組,法國則擁有58座,成為第2大國,其餘依次為日本、俄羅斯、韓國、印度及中國。
對於歐洲國家跟亞洲國家對核能興建的反應,截然不同,曾公開反對中國廣東省增建核電廠的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分析,這跟两地域經濟發展不同有關。他指,歐美各國的生意放緩,而法國的基本國策就是出口核電和技能技術,因而往發展中的國家如中國及印度等國努力推銷。他又說,中國及印度亦瞄準核工業可帶來龐大的利益。
黎廣德說﹕特別是中國,核工業一旦形成,本身的核工業集團會看到投資大,利益大,如廣東省已明確講明,要把自己變成全國第一核電大省,事實上,全球超過一半的新核電廠都在中國裏興建,故在這龐大利益推動下,有好大的誘因,大力興建新的核電站。
可是,中國的發展趨勢,黎廣德認為是與世界潮流相違背,因為中國現有的核電在提供能源的比例上只佔百分之一至二,絶不處於重要位置,但是,中國卻銳意興建更漠視廣東省及香港市民的反對,仍舊在台山興建核電廠,並使用歐洲監管機構未認可的法國EPR第三代技術。黎廣德表示極度擔心,因為法國有關的技術較早時經過英國的監管機構檢測後,提出了80多項的修改建議,尤其是要求原本由電子操控的系統改為人手操控系統,以避免一部機組發生故障時,另一部機組出現連鎖反應的嚴重後果。可是,法國公司仍未變更相關的技術,便早已在廣東省台山動工,並獲廣東省政府批准,黎廣德指,廣東省是否採納歐洲監管機構要求法國採用修訂技術後的版本,仍無人知曉,但是,未修改的技術卻把珠江三角洲4000多萬居民生命視作"白老鼠",因為機組一旦發生故障,在極端的情況下有可能會發生爆炸。他對國家安全局在事件上的表現,亦感到奇怪
黎廣德說﹕它作為監管機構,一直以來都是保持緘默,並無回應香港市民或廣東省市民的憂慮,這令我們感到非常奇怪。
他指,中國的核監管機構一直黑箱作業,未符國際標準,配合國際原子能機構公開安全報告。黎廣德更指,現時中國的國家安全局的網站顯示的仍是2009年一份簡單而籠統的安全報告而已。
他說,人手培訓亦是另一個令人感到憂慮的地方。聯盟現已搜集了逾千人聯署,要求廣東省政府公開核電安全資訊,並會向香港政府施壓,利用粵港聯席會議向廣東省政府表達關注。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