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抓住根本,繼續議論中國--練乙錚《中國 練乙錚文集I》 

報紙文章一般都鮮有保留價值,但這本文集可謂罕有的例外。 《中國 練乙錚文集I》所收文章雖然都曾經在《信報》發表,但其中不少篇章確實值得一看再看,因為題材切中要害、論述有根有據、立場進步開明。

0:00 / 0:00

首先,好文章不僅讓讀者看得淋漓痛快,更需要抓住問題的根本。有別於本港輿論界的左閃右避,不去碰中國共產黨,練乙錚議論中國政治就毫無忌諱,不斷把焦點放在中共身上。有時翻翻歷史舊賬,以中共執政前的民主訴求,對比目下的專制現實;有時又以中共當年振奮人心的民主旗幟,突顯“後來的中共,竟有一個如此令人痛心疾首的政治墮落過程。”

值得學習的是,他把中國共產黨作為嚴肅議題來分析,由時事說起,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共的問題,例如中國共產黨為何這樣大、黨的服務到底有多貴、黨為什麼長得那樣快、黨需要怎樣的批判等等。很明顯,焦點對準中共,是因為中共是執政黨,集大權於一身,它的舉止、動靜和榮辱興衰,在在影響中國的未來發展。

連中國共產黨也可拿來分析,練乙錚的話題可說百無禁忌,只要關乎中國發展的重要議題,由中共必須懷柔忍讓才能解決西藏問題到四川地震與天譴,從中國政治改革的路線圖到名導演史匹堡退任北京奧委會藝術顧問一職,練乙錚都永不缺陣。

更重要的是,他根據詳盡的資料,冷靜論述,仔細分析,從而得出令人折服的結論。例如他根據各項公開數據,推算中共運作所須的社會成本每年高達一千億美元,這項巨額開支大約是美國介入伊拉克戰爭每年所需的軍事經費。若考慮到美國的國力是中國的五倍,中國每年為中共要付的社會成本,“就好比美國同時打五場伊拉克戰爭一樣重。”

又例如他指出中國教育投資異常短缺,教育經費只佔GDP百分之三左右,比非洲烏干達還低,屬於全球近二百個國家中的榜末部隊之一。令人氣結的是,單是國家供黨政幹部用的小汽車,便花了四千八百五十億元,與全國教育開支差不多。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理應把較多資源用到小學教育,以取得最大的回報,但中國卻反其道而行,投放在小學的資源偏低,投放在大學的資源卻過高,其中單是北大和清華兩所大學,已佔去全國一百二十三所大學總經費的十分一,可見分配不均何其嚴重。

練乙錚的文章,不僅旁徵博引,言之有物,更且立場鮮明、觀點進步,部分更在分析之餘,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六四事件,他認為當權者已經避無可避,反正妥善解決六四問題,對黨對國對民族都有百利無一害。他又建議由依法賠償六四死難者做起,繼而支持海內外學術界對六四事件深入研究,最後效法當年南非結束種族隔離時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確認事實,釐清責任,尋求諒解,從而解開歷史的死結,攜手走向未來。

曾幾何時,香港既是中國大陸的觀察站,也是批評中共劣政、敦促內地改革的公共空間。可惜九七過渡前後,不少本地傳媒對中國時政的批評不是默不作聲、隨風擺柳,就是目光短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在這種言論傳統逐步消失之際,練乙錚對中國的透徹議論和理性分析,除了盡顯其識見和愛國心外,更同時接上傳統,發揚光大,以二戰後本港新一代的學識和智慧,自由探索,獨立思考,繼續為國家的發展而努力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