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想介紹的書:《來自底層的聲音——中國入世與中國工人》,就是少數呈現中國工人聲音的書籍。它是一份簡陋的小冊子,是從關懷工人的角度寫作的。本書念念不忘的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那段時間,國內對加入世貿一致唱好,於是一些憂慮的聲音就被壓了下來,例如在開放市場的過程中,必須有千千萬萬的工人下崗、買斷工齡、被剝削作為代價。這些話在入世當時敢講的人很少,但歌舞昇平並沒有改變中國工人所受的不平等待遇。從中國入世到現在,我們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說入世整體來說是對中國好的,因此小小的犧牲在所難免。但本書中有一位非常勤勉卻因受工傷而喪失工作能力的工人卻說,已經犧牲得太多了。這就是局外人所無法比擬的呼救聲。
本書明顯是由民間團體出版的、有點秘密的感覺,書中沒有任何作者或者編輯的署名,彷彿他們說的,是天大的秘密。其實書中的大概就是兩部分,一個是工人個案採訪,受訪者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及對加入世貿的意見。由書中個案,看來很多工人都不太清楚“加入世貿”是怎麼一回事,有人坦然承認不知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只是模模糊糊的就覺得好;有些人則對自己的境況和法律頗有認識,甚至有人去學法律,想組織工會幫助其它人。
書中有一位首都鋼鐵廠工人和餐館廚師工人的對話我就印象深刻,兩人的知識水平似乎甚高,餐館工人以自由經濟的角度去看入世給中國帶來的好處,例如引入更便宜更高質的貨品,他也期望中國的開放可以幫助解決中國內部的貪污腐敗、貧富不均。而首鋼廠的那位工人則以自己的感受和經驗,表示自己連工作都沒有,再便宜和高質素的外國貨,對自己也沒有用。因為書中保留了受訪者的語氣,所以這些對話就給我們一種日常生活都可以作深入思考的感覺,這就顯示了貧窮的人們的尊嚴。
中國工人面對的困境是多方面的,除了商品化社會裡的等等非人條件如低收入、待遇差和大量下崗等等之外,他們還面對著一個沒有民主制衡力量的政治結構,書中一位工人就表示,廠裡的工會全都是政府指定的,而這樣的工會也不會替工人爭取權益。而即使工人集體爭取權益,告上法庭,往往也不能取得正義,消息也往往很難透過媒體散發出去。書中紀錄的大慶油田工人抗爭,是一個激勵人心的例子,但遠在他方的我們還是無法知道工人們現在的境況。我們訪問了現在大陸做工人研究的楊小姐。
書中還提供了宏觀的數字,告訴我們中國入世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如教育和醫療,現在貧苦階段已很難負擔得起。還有巨大的貧富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看到工人的真實境況就已經很好了,工人能夠很單純地講述自己的經歷和生活遭遇、而又被人聽到,就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