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濃厚作育英才的成長及工作背景下,華叔的筆力亦直透紙背,今集欲向各位聽眾介紹的一本好書,就是「華叔」司徒華今年初的一本新書,名《欄干拍遍》。出版社是次文化堂。

《欄干拍遍》其實是結集了司徒華在《明報》專欄《三言堂》所撰寫過的文章,迄今已是第十八本。不過,是次華叔選用《欄干拍遍》為書名,跟其偏愛有愛國文人之稱的辛棄疾的詩詞有關。
司徒華在書的前言,一開始便交待書名撮自辛棄疾的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代序》。內裡是這樣寫的「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游子。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詞裡辛棄疾充滿百般慨嘆,有時不與我之感。司徒華雖稱自己理解辛棄疾的感慨,且有共鳴,但他說:「我無欄干可拍,也不會去拍,省下氣力去做別的事。」他又再引用自己常掛在嘴邊的两句話:「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並說,「對得起自己;倘有神靈的話,也對得起神靈。」
《欄干拍遍》共紀錄了司徒華一百六十一篇文章,並附錄了五篇分別是司徒華及居住法國三十年的一名博士游順釗在其他版面撰寫的文章。
由於此書乃結集華叔撰寫過的散文,故每篇都是短小精桿,看時既感輕鬆,無壓力感之餘,偶爾也可看到他分享自己喜愛的詩詞,當然,仍是以華叔喜愛的辛棄疾詩詞為主。
閱讀文集,不難發現,華叔好喜歡講故事。其中一篇題為《四隻螞蟻》,華叔甫開始便講述四隻螞蟻因覓食共同遇上同一個困難,就是高牆,但是,各自選取的解決方法並不相同。第一隻往別的地方覓食;第二隻螞蟻相信牆有洞,故找那個洞便可穿越牆;第三隻則相信牆不會很長,於是沿着牆走便相信可繞過它;最後一隻則相信堅定不懈向上爬,那管牆有多高,亦定必可走到牆的另一邊。
司徒華看穿一般人閱後的心態,認為第一隻螞蟻不足為訓,第四隻最可敬,因為牠勇往直前,不畏困難。牠們最後的結果是,第一隻終可找食物窩;第二隻找到了幾個洞,但走進後要折回;第三隻走了幾個圈,仍走不進;最後一隻終翻過了牆,找到食物,但卻難於把食物背負再攀爬高牆,故終放棄食物回窩。文末,華叔肯定動腦筋的做法,並謂「切忌辦法是一種未必能貫徹的空想。信心和毅力是可敬的,但更重要的是,目的最終是否能達到。」不過,人與螞蟻畢竟非同類,華叔深明此理,最後,他這樣寫「螞蟻們的目的,是覓食而不是到牆那邊去。方向要服從目的。」
今年七十九歲的華叔表示,在自己專欄撰寫的文章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推介詩詞,另一類涉及時事,而第三類則是他最多選用的就是講故事,但對象不囿於小童,還包括成年人或不分年齡界限的所有人。撰文時,他有三個原則第一是容易看,其次是要有趣,最後才是有益,他認為,倘撰寫了一些深奧莫測的文章,即使對人有多麼益處,也是拒人於千里之外,都是徒然。因此,他認為要他認為首先要使人喜歡看,這樣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至於,他喜歡寫故事,跟其從事教育界四十載不無關係。他說:「所以,我用故事寫專欄,讓老師轉述給學生聽,或學生自己主動看,都容易讀得明白,吸收箇中的道理。」
以最淺白的手法講道理,固然,最快能令讀者接收訊息,但是,若涉及古文或詩詞歌賦,以不重視古典文學或歷史修養的現代社會來說,要看辛棄疾的詩詞,可能會感到困難,但是,司徒華在書中逐一加以註譯,協助讀者能理瞭明白,因此,即使沒有修讀中國文學的讀者看罷此書,不難發現,司徒華其實也有藉詩詞表心跡,他的心仍是向著中國,但他卻沒有辛棄疾擁有的鬱結,即使中國的民主、人權、自由及法治的狀況仍未見理想,但司徒華回顧過去全球各國政權的變轉後,遂可透過文字展現充滿有陽光味道,正面思維的一面。
華叔解釋:「這是人類在上世紀走過的道路,這路必定走下去,我相信本世紀,全球都會實現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這不單是我對中國的盼望,亦是我對全人類的盼望,亦都是必然會實現的盼望,因為我自己是中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特別深厚,所以,我在這方面的盼望表現得特別強烈而已。」
當下,他雖患有肺癌,但經過五次的化療後,華叔並沒有任何因化療而衍生的負面反應,主診醫生更說華叔的病情穩定,他接受化療後沒有負面反應,情況可能跟司徒華體質良好及心境開朗不無關係。華叔謂,暫時仍未執筆撰寫《回憶錄》,但是,他說一定會寫下一些對人有益的文章,今周日支聯會提出的反政治檢控遊行,他也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