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原名管謨業,出生於山東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很有在人前說話的強烈欲望,但在成長的那個年代,母親總提醒他千萬要少說話,以免帶來災禍。後來,他改名莫言,莫言童年因文革而停學務農,及後曾到工廠工作,一九七六年應徵入伍,在軍中服務二十餘年,期間開始寫作,並入讀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和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取得文藝學碩士學位。
從事創作逾二十年,莫言先後著作長篇、中篇及短篇小說逾百部,並參與編寫話劇與電影文學劇本,著名作品有《紅高梁家族》、《酒國》、《檀香刑》、《豐乳肥臀》和《我們的荊軻》等,深受國內外讀者歡迎,其中多部作品更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在多國發行,並在國內外多次獲頒獎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時,莫言只有五、六歲,試過長時期飢餓的痛苦感覺,令他至今記憶猶新,陰影不散。"生死疲勞,從貪慾起",佛教中關於怎樣才能擺脫"六道輪迴"的思想,讓他產生了這部小說的大致思路。
而《生死疲勞》這本長篇小說,正是通過一個單幹戶農民藍臉的命運,反映人與土地之間不可割離的關係,老百姓在「文革」中所受的災難,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掙紮,還有許多社會荒誕現象。藍臉,是一個和集體化運動背道而馳的人。在不允許有個人思想的年代,在精神上要把人集體化的年代,藍臉是以個人和集體對抗的悲劇英雄。
在這部充滿奇幻色彩的小說中,以土地改革時被槍斃的一個地主的眼睛來觀察和體味農村的變革,他認為自己雖有財富,並無罪惡,因此在陰間裡他為自己喊冤, 他向閻王申辯,保留了記憶,不斷地經歷著六道輪回。
作者正是運用佛教六道輪迴的觀念,巧妙地糅合魔幻寫實的筆法,以獨特形式,呈現中國鄉土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二零零零年的蛻變與悲歡。"變"是小說的主題,也構成現當代歷史的隱喻。小說以笑謔代替吶喊與彷徨,對土地的眷戀、對社會眾生的悲憫,躍然紙上。
小說洋洋五十萬字,全書筆力酣暢,想像豐富,既不乏傳統民間說唱文學的世故,也多有對歷史暴力與荒誕的省思。而書中還安排了一個叫莫言的人物,有作者本人的基本原型,與另外兩個小說角色大頭嬰兒和藍解放對話作為敍事的線索,加強了一種後現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