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的大型周報《南方週末》創刊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具有新聞改革的"黃埔軍校"之稱,培養出不少仗義敢言的記者、編輯,有如播下優秀的傳媒新力軍種子,分佈於各地,不斷地開花結果。而它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一直以來引發的風波,就成為令海內外關注的新聞熱點,引起同行和讀者的各種議論。
《南方週末》的創始人左方生於1934年,他的人生軌跡貫徹愛國情懷:少年時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保爾‧柯察金為榜樣;青年是熱血軍人;中年是有夢的造反者;壯年是倡導民主科學啟蒙的報人;晚年滿懷憂患意識,讀經論道探索人生。
左方在1984年創辦《南方週末》,懷抱著把科學和民主引進大眾生活裡的理想,辦報方針有四點:"新聞主攻,副刊主守";"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先做瓶,後釀酒"。瓶是新聞形式,酒是新聞格調。四是辦報的最高境界─"從容",即對現實、對黨的政策吃透;具有新聞觸覺和敏銳的政治判斷力。
《南方週末》的目標是成為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週報,但也恪守新聞改革的"十字憲法":"認報不認錢,認稿不認人"。最經典的例子是安徽蚌埠捲煙廠事件,南週公然刊文章指其違反"反不平等競爭法"、"反廣告法",及後又拒絕對方提出的有償新聞要求。
左方用《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為書名,反思自己的坎坷經歷,意味深長,指出從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真理報》辦報模式,至蕭乾所言"新華體,人民語",這是一條"以俄為師"的死路。這樣的"鋼鐵""煉不成",在它的輸出國以失敗告終,在它的諸多輸入國也同樣"煉不成",這是無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最值得注意和細讀的,是全書的終結篇《生於憂患,死於憂患》。左方痛定思痛針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現狀,他將自己深思熟慮的憂患意識非常具體而切實地寫出來:憂患之一是社會的信任完全喪失;憂患之二是狹隘民族主義和文粹主義思想的膨漲;憂患之三,是野心家、陰謀家的再度出現,這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憂患之四是民族的失憶、失聰、失語,將人民的心靈關進囚籠,以恐懼籠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憂患之五是革命的再度出現。所有這些,都甚具警世的啟示性。
左方語重心長地明言,深知國家目前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華民族又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核心是對價值觀的選擇和頂層的制度設計,如果方向走錯了,國家又會陷入危難之中,人民用辛勞、血、汗水和眼淚創造出來的經濟成果又會得而復失,將給一代人,甚至多代人帶來苦難。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