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書評:韓寒的 《飄移中國》

《飄移中國》 這本書的作者韓寒,1982年出生,今年4月,被美國《時代》週刊選為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讓這股在中國狂飆數年的 「韓寒旋風」,吹向整個華人世界。

0:00 / 0:00
bk_hanhan.jpg
韓寒 -- 《飄移中國》

而這一本書,輯錄了韓寒寫到2010年6月中的雜文精選,讓讀者和賽車手韓寒一起飄移中國。

然而,自從《時代》週刊給韓寒戴上「桂冠」後,媒體網路前所未有的掀起對「韓寒現象」的反思,或炮轟韓寒或批評社會。有人叫我們要「警惕韓寒」,因為「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有人則言辭犀利地將矛頭指向了當下社會,「與其說這是韓寒的勝利,不如說是庸眾的勝利,或是整個民族的失敗。」

事實是否如此,讀者可從此書去尋找答案─「所謂的影響力,我經常非常的慚愧,我只是一介書生,也許我的文章讓人解氣,但除此以外又有什麼呢,那虛無縹緲的影響力?

在中國,影響力往往就是權力,那些翻雲覆雨手,那些讓你死、讓你活、讓你不死不活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但是不知道是因為他們怕搜呢還是不經搜,往往在搜索引擎上還搜不到他們。我們只是站在這個舞臺上被燈光照著的小人物。但是這個劇場歸他們所有,他們可以隨時讓這個舞臺落下帷幕,熄滅燈光,切斷電閘,關門放狗,最後狗過天晴,一切都無跡可尋。我只是希望這些人,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影響力,而我們每一個舞臺上的人,甚至能有當年建造這個劇場的人,爭取把四面的高牆和燈泡都慢慢拆除,當陽光灑進來的時候,那種光明,將再也沒有人能摁滅。」韓寒在書中如此坦言。

全書收錄了他近幾年來所寫的博客文章,內容廣泛,從富士康、世界盃到各種各樣引起網民熱烈討論的話題都有,言詞尖銳。可以看到,最令他反感的,是老一輩人或者建制的習慣性思維,就是對於年輕一代或新鮮事物總要作一番裝模作樣的回應。他也抗拒大學(或學院)教育,是源於對一切屬於「機制」的東西「不滿」,但這種「不滿」並不等同「反抗」。

這種「不滿」不單有「反權威」的意味,有時也可理解為韓寒一代對「詮釋」或「被詮釋」的厭惡,如果在學術機構或者媒體背後,都有一個傅柯所說的「知識/權力」機制,那麼這個「話語」對人的「詮釋」,就是對「人」的最大捆縛。

字裡行間毫無遮掩的真性情,他只說他想說的話,只做他想做的事,他選擇用比較聰明且不內傷的方式質疑這個世界,即使未必有用,但至少他坦誠面對了自己內在真實的聲音。他說:「我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這個世界。」

他並非網上憤青,也不想成為公共知識分子,《青春》、《亞細亞的孤兒》、《這一代人》等多篇文章,都寫得感性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