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檔案
2016-12-30
繼2008年的“墓碑”之後,新華社前記者楊繼繩推出又一力作《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該書於2016年12月初推出。書名取自中共前黨魁毛澤東所寫《念奴嬌‧鳥兒問答》中的一句“試看天地翻覆”。該篇詩詞寫於1965年秋,正是文革全面發動的前一年,一語成讖,中國進入了“天地翻覆的文革十年”。
2016-12-23
一直以來,我選書其實只有兩個簡單原則,一是題材,二是作者。今日推介的《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李零。
2016-12-16
究竟獨裁社會和民主社會有甚麼分別?2011年紐約大學兩位政治學學者梅斯奎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和史密斯(Alastair Smith)出版了《獨裁者手冊》(The Dictator's Handbook)。
2016-12-09
這本最新出版的中譯本《海洋帝國》,其全名取自美國版的英文名,其實英國原書名為《Empire of the Sea, The Final Battle for the Mediterranean, 1521-1580》,是英國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2008年的最佳歷史書得獎作品,作者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的焦點在於通俗歷史著作中,幾近空白的一個年代,寫出當時西方的基督教諸國,如何和東方的伊斯蘭帝國幾次爭奪地中海霸權的交鋒。
2016-12-02
踏入12月,牽涉入親信干政風波的韓國總統朴槿惠的政治命運,也進入了最關鍵的時候。一來,民意支持度跌至只有4%的韓國總統朴槿惠,早前就閨蜜好友崔順實引起的干政風波,進行了第三次向舉國上下國民的「對國民談話」。
2016-11-25
自34年前被外文出版社以內部資料首次出版之後,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回憶錄(又名《見證》),去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再版。自此,這本曾影響了中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家和思想者王小波的著作,在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中再度熱傳。
2016-11-18
平日在這個專欄,我大多會推介歷史和社會時事類的書籍。不過,我最近讀了一本哲學入門的書,覺得十分有趣,也想借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2016-11-11
美國總統選舉結束,半數選民對結果感到失落,這時常能聽見一些攻擊民主制度的批判;誠然民主制度的作用常被誇大了,即大家以為這個制度可以選出最適當的人選,或華人常提在口邊的「選賢任能」,實際上卻大多數時候,並不能夠做得到;民主制度的作用,往往只能「兩害取其輕」,但有時亦有失敗的時候,只是總體比起獨裁制度好得多而已。
2016-11-04
最近,南韓政治鮮有地成為了世界各地主要媒體最具新聞價值並爭相報導的新聞對象,甚至佔據了不少報紙與雜誌的頭版報導。事緣,早前南韓有線電視新聞頻道JTBC的記者,偶然下拾獲一部舊手提電腦,當中發現了大量現任南韓總統朴槿惠的政府高度機密文件,並且曾被修改,卻留在那部電腦內。後來經過調查,發現原來那部電腦的主人翁,是屬於一名叫「崔順實」的女子,而崔順實就是朴槿惠年少時,因父母被行刺後,一值伴隨在她身邊支持她的「心靈導師」崔太敏的女兒。
2016-10-28
鄧小平長達70多年的政治生涯帶給中國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的領導人中,即使是毛澤東,其口碑都難與鄧小平比拚,很多中國公眾對鄧小平都不吝讚美,認為他造就了中國經濟騰飛的神話,他的“摸著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抓著老鼠就是好貓”在中國成為如“聖經”般的指導性思想。
2016-10-21
記得今年八月,香港電視台ViuTV宣布邀請身在台灣的八九學運領袖王丹參與《帶著矛盾去旅行》,一時間引發兩岸三地網民熱議,當時甚至有人建議,找來曾經參與學運,但後來卻變身成民族狂熱份子的北大教授孔慶東同行。最終電視台的節目製作人員找來港大學生會前會長馮敬恩。組合雖然不算矛盾,但兩代學生社運領袖同行到日本,也算有看頭。
2016-10-14
《西方世界的興起》是諾貝爾經濟學得主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 C. North)的著作,是一本簡單易明的經濟及歷史書籍。本書的特點,就是以簡單而直接的經濟與歷史原因,去說明西方興起的歷史問題,而不是訴諸於長篇大論的歷史枝節,或那些加入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或那些反帝國主義等等的民族主義觀點的書籍,因此特別值得一讀。
2016-10-07
近月,關於韓國經濟的惡號一波接一波地爆發,不斷震驚全球。首先,上月初作為韓國國內航運業,其中一間規模與實力最有市場影響力的企業「韓進海運」,因支不抵債後突然宣佈破產,不但導致大批已離開港口的貨物,出現因韓進海運未有能力支付抵達港口的中介費,而一度滯留在大海之上。原來,更重要的問題是,作為世界第七大貨運公司,表面風光的韓進海運突然破產,更顯示出韓國國內大財閥制度的種種市場陋習與運作弊病,已到達整體經濟崩潰的臨界點。
2016-09-30
在經歷了3年多的采訪和寫作之後,前《南方周末》記者郭國松的非虛構作品《太平洋大劫殺》出版。這標志著被有意封存的2011年“魯榮漁2682號”漁船的南太平洋連環血案,終於首次被完整呈現。但問題在於,在政治化的背景之下,非虛構寫作的高昂成本,依然中國寫作者無法逾越的障礙。
2016-09-23
根據網上資料,《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作者劉仲敬,是一個保守主義者,與此同時,他亦對中華民族主義持否定的態度。在他的著作中,也不時會提倡社會進化論。他的另一本著作《民國紀事本末》,被譽為奇書。不過我個人認為,一切的標籤歸類,對劉仲敬君來說,都是有失公道。在劉仲敬的著作中,我發現有客觀主義者安蘭德(Ayn Rand)的評著;似乎劉仲敬是一個自我自主的個人,劉仲敬就是劉仲敬,不用甚麼主義來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