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書評:新儒家的挑戰-勞思光著《危機世界與新世紀希望》

勞思光著作等身,是知名的哲學家,而這本新作,提出他對中國哲學尤其是新儒家的鄭重忠告。

0:00 / 0:00

四九年中共建政後,不少學者不為時勢所容,南來香港,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自立門戶,另闢天地。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兩位大師一面重建儒家思想,抗衡唯物主義思潮,一面身體力行,誨人不倦,盡顯儒家的憂患意識和剛健精神。唐、牟二人為新儒家旗手,不僅僅由於兩人的學術成就,更由於他們敢於擔當時代的重任,介入現實,對抗扼殺中國文化的逆流。

不過,兩位大師之後,新儒家能否發揚光大,還是只流為思想派別的一支?

勞思光認為新儒家的成敗取決於面對現實、批判現實以至超越現實。唐君毅在世之時,勞思光就曾經向他提出,弘揚中國文化必須先了解固有文化凋零的肇因,否則一味宣揚中國文化的優點,為傳統再三吶喊,也不能針對問題所在。其次,勞思光認為新儒家不能只專注於闡揚學理,更須面對並且回應現代文明和世界思潮的挑戰。新儒家的出現,正正是要回應現代文明帶給中國文化的壓力,而儒學再生必須建基於對現代文明的深刻認識和批判。

他剖析現代文化的思想根源,在於個人自主精神同步向政治及經濟伸延。政治上,個人價值的認定發展為社會契約論,從而確立民主和人權;而經濟上,則發展為以合約精神為本的自由經濟體制。但現代文明再進一步的發展,卻引發始料不及的相反結果。例如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發展,導致貧富懸殊和社會分化,加上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社會運作的非人性化,人亦逐漸變成物件而已。意思是,人只懂滿足物慾的需要,不問是非黑白,人只淪為經濟動物,在巿場上交換自己的價值。

隨住現代文明的建立和惡化,勞思光又指出,對內對外均問題叢生。對內,由理性主義主導的啟蒙思想以至現代文明,引發當代思潮的反抗,不少人對理性的力量以至理性本身都提出質疑。對外,現代文化的擴張性,亦導致文化衝突無法解決。從世界的眼光看,中國文化若要貢獻於世界,全在於能否解決現代文明的危機和困局。

在勞思光看來,新儒家要有所貢獻,必須兩方面都有充分準備:一是從世界哲學眼界中看中國哲學,從而知己知彼,把中國哲學獨特而且普遍價值的元素引向世界;二是看清現代世界的面貌,了解影響其發展的種種因素。

他語重心長的說,儒家哲學首要是引導實踐,但實踐只能在現代世界進行,只有關心現實世界,才能推動社會文化運動。儒家思想不僅僅是學問,更是實踐,若對實踐並無要求,只是閉門造車,又或者有所謂實踐,卻由於並不認識現代世界,只能建基於「虛幻的世界圖像」,新儒家的理想便注定落空。

全書共八章,除了最後一篇是勞思光的學術文章,其餘均是他的演講紀錄,當中難免有重覆之處,但整體而言,全書可讀性高,不僅由於作者實說實話,更在於言之有物,要求淑世的新儒家言行一致,勿再空談,負上世界公民的責任,對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