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這本書,以生動事例為引子,教大家看透政策背後的原則和含意,從而掌握政治哲學的要義和用處。例如徵兵問題。他認為美國人不必服兵役,卻通過徵聘全職軍人服役,不啻是以巿場方法,取代公民對國家的責任。表面上,當兵不當兵,由你選擇,但實際上,自願服役者大多來自學歷低、入息少的低下階層,只為較好入息和升學前途而幹活。當家庭經濟背景成為決定當兵的主要考慮,兵役不是公民奉獻國家的服務,而只是納稅人的財政負擔。結果,國家興亡,納稅人付款解決,讓窮人去代勞,而政府只要徵得足夠軍隊數目,便可輕易宣戰。
由事例分析,桑德爾不僅剖視一些政策或行為的問題所在,更讓大家反省政策制訂的原則。如自由徵兵的問題正是濫用自由選擇所衍生的問題。桑德爾認為,一些大家珍而重之的價值觀念和實踐,如服務國家、養兒育女、教育、吸納新移民等等,斷不能任由巿場供求關係決定,以金錢來解決疑難。
在桑德爾看來,影響現代社會的政治哲學有三大主流。上述以自由選擇、自由巿場為旗幟的主張,屬於崇尚自由和權利的自由主義陣營的右翼想法。自由主義左翼則以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為代表,主張人人享有均等的基本自由之外,亦贊成政府干預巿場,為巿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好讓每人可切實享用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也尊重其他人選擇的權利。
不過,桑德爾認為,個人選擇的權利並不足以成就公義的社會,因為公義不僅涉及權利,更關乎公民的美德和操守,或者人民的質素。因此,保障基本權利之餘,社會更需要培育公德、身份認同、價值共識,而每個社會的公德、身份、價值,又植根於其歷史、傳統之中,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這種注重公德和德性的政治傳統,源於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其主張既有別於奉自由選擇為最高原則卻少談其他價值的自由主義,亦有別於第三主流—功利主義的想法。後者以最多人的最大快樂為最高原則,決定公共政策,卻無視即使該原則可行,亦往往犧牲少數人的應有權利。作者列舉多個事例,說明以成本利益為考慮的功利主義如何不濟。例如,功利主義者大可主張吸煙,因為吸煙無疑有損健康,也增加醫療開支,但可讓更多人壽命縮短,從而減省政府在退休金及其他老人福利的大量開支。桑德爾的批評,既指出功利主義的荒誕,亦反映其思想 狹窄和價值單一。
全書論述精湛,一面讓讀者概覽當代政治哲學的三大進路,一面通過說不盡的事例,以小見大,逐層深入,讓大家深思現代社會公義問題的核心所在。這本書看似導讀,但其論述深度以至包含的前沿議題,均非其他入門書可以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