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內引述事例甚多,詳細勾劃金錢的影響力如何從不同方面滲入生活。其中一種情況是以金錢換取優待,如付款可以優先登機,不用排隊。又如司機只要付款,即使乘客不多亦可轉用快線,避過塞車之苦。換言之,金錢可使"打尖"合理化,在金錢力量驅使下,"打尖"甚至專業化。一些公司專門替人排隊,由輪候免費音樂會門券到國會聽證會入場證均可。
他指出,反對金錢勢力橫行,主要有兩大理由。一是不公平。有錢人得到優待,無錢人只有忍耐,完全是按人的經濟條件加以區別對待。金錢勢力範圍擴張,令一些本該不受金錢干擾的活動(如普通巿民出席國會聽證會),最終因為專業游說公司聘人排隊輪籌入場,往往用盡所有配額,變相剝奪了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同時,金錢的影響力同時改變原有政策或活動的性質,甚至把金錢的價值凌駕於其他價值之上。例如讓乘客多的車輛走快線,是鼓勵駕駛者物盡其用;又如免費音樂會是讓更多人接觸音樂藝術。但任讓金錢主導一切,如付款走快線,僱人排隊取免費入場券,都使原定措施意義盡失。
除了換取優待,金錢亦成為人類行為的誘因。根據桑德爾的論述,不少人以金錢為餌,獎勵兒童讀書、為吸毒婦女做絕育手術、誘導痴肥者減肥以至買賣碳排放量和收容難民名額。不過,作者再次引用反對引入巿場辦法的兩大論據,一是金錢掛帥不公道,因為物質引誘下難保當事人的決定是自願的,同時一旦涉及金錢,往往令問題變質,如碳排放量可以從國際巿場購買,環保再不是責任,而是經濟開支。
作者接著論述巿場當道如何顛覆道德價值。他舉例,以色列的托兒服務過時不設罰款,遲來接走子女者都心感歉意,但其後施行罰款制後,遲來者反正要交罰款,也再沒有悔疚可言。另一方面,物質獎勵不一定有效。他引述瑞士一項調查,指較多巿民願意無償接受政府在其鄰近地區收藏核廢料。相反,若政府為此給予巿民金錢賠償,支持率反而下降。這種現象,桑德爾認為是由於巿民認同核廢料處理是集體責任,需要共同承擔風險,因此金錢補償反而令人反感。
在最後兩章,桑德爾將話題轉到另外兩個領域:一是以人命傷亡為基礎的金融業和博彩業,二是廣告與商業化活動。兩個領域都有新鮮話題,如恐怖主義期貨巿場、人壽保險次按債券、警車賣廣告、運動場以商業機構命名等等。但在作者眼中,這些事例在在有助大家從不同角度,反省這些商業行為是否引致不公平,又會否使原來的活動變質,因而超越了巿場應有的道德界線,衝擊大家的核心價值。
全書深入淺出,更顯示了入世哲學家的風範,就是不但理念清明,更對社會時事認識深刻,擊中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