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位作者都是本港知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分別從八個方面,包括管治、法治、金融、經濟、家族企業、社會流動、香港文學、流行文化等,探討各個領域的優異傳統和歷史限制,從而謀求創新門路,好讓香港走出重重困擾。
香港的困境,不少作者都有深刻的觀察。例如張炳良認為管治制度長期以來力求不變,令香港無法隨住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適時的轉變。又如曾澍基指出政府害怕牽頭,建立「政、學、商」聯盟,也因此難以制訂「經濟路線圖」,為本港未來經濟發展鎖定目標,並且部署策略。又如呂大樂筆下香港人在教育方面的策略行為,以各種手段“催谷”子女在學科以至課外活動的競爭力,已令教育失去意義。這些觀察,切中要害,發人深省,可惜特區政府老是笑罵由人,意見接受,但一切照舊。
這本書的另一特點是既回顧又前瞻,在批評之餘提出改善辦法,解開香港的困局。張炳良主張由過往的行政主導,走向行政立法分權但又共同承擔責任,並由積極不干預主義,走向推動型的政府,以政府的施政理念和社會核心價值推動社會發展。經濟方面,曾澍基提倡政府籌組「政、學、商」聯盟,提升教育及科研水平,吸納及培養人才,而呂大樂則鄭重敦促家長改變想法,不要將教育看作追求實利的工具。
這些想法都經過詳細論證,而且語重深長。不過,實行這些建議談何容易,因為一些制度屏障實在牢不可破,令現行體制一直原封不動。例如要建立行政立法分權又合作共治的制度,必須有成熟的政黨整合民意,通過民主制度領導政府,帶動社會,克服挑戰。但試問目下民主先天不足的政治體制下,特區政府欠缺民意認受,不要說無法代表巿民的利益,甚至有時連建制內部的衝突亦無法擺平,又怎能奢望與一半由普選產生的立法會議員同心同德、合作無間?同樣,小圈子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由於欠缺全民的支持,根本無法擺脫既得利益的牽制,以港人長遠利益為依歸,探求本港發展的長短期目標和策略。又如本港家長對「栽培子女」的不遺餘力,除了是思想問題,問題的根源明顯不過,就是教育制度尤其是中學入學取錄制度所致,政府同樣是難辭其咎。
有別於不少論述香港時政的書籍,本書在政府、經濟、社會等題材之外,更包含本港文學和流行文化兩方面,讓大家更全面去體會香港的經驗。不過,綜觀八篇,只有論及管治、法治,卻沒有一篇討論政治,難道本港的政治發展,由七十年代本港意識日漸根深蒂固,到八十年代開始走向回歸倒數的十多年過渡期,完全沒有點滴可記,以資參考?還是另有隱衷?只好留待編者解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