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陸貪官,還把自己貪污得來的贓款贓物收藏在佛廟,而密碼箱的鑰匙竟藏在佛像耳朵裏!簡直是褻瀆神明。他受審時,更大言不慚地透露出自己的貪瀆「心法」:該辦的事沒錢他不辦,該出面的事沒錢他不去;甚至發展到逢年過節「誰送了錢我記不住,誰沒送錢我能記住」的地步。貪得如此無恥,恐怕無與倫比了。
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在2000年他尚在任內時,當被問及卸任之後有感而發:「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如果他們再慷慨一點,說朱鎔基還是辦了一點實事,我就謝天謝地了。」對比赤峰原市長徐國元的行徑,足以看到中共上層執政理想與下層「做官發財」的意識形態之間,落差何其大,甚至到了「清廉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局。為甚麼會弄至如斯難堪田地呢?
何良懋今次同聽眾朋友評論的新書,就是香港作家鄭義今年4月出版的新作《朱鎔基台上台下》,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作者聲稱要揭開素有「鐵面總理」之稱的朱鎔基的全面性格,既研究他如何嫉惡如仇、剛直不阿,也分析他剛愎自用、獨斷獨行的一面。據作者指出,他採用正反兩方面的資料,即一方面收錄中共官方傳媒對朱鎔基的正面資訊,另一方面也選刊海內外報刊、網站上抨擊朱鎔基的文章。鄭義在序言中表示,「兩相對比,讓讀者們自行判斷是非曲直」。
作者指出,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世孫的朱鎔基,生於1928年,九歲時因為連染病已久的母親張氏也辭世,成了孤兒,由伯父朱學方把他養育成人。作者分析道:「或許正是由於幼年的苦難經歷、加上此後求學的顛沛流離,使朱鎔基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貧者、厭惡仗勢欺人、仇視為富不仁痛恨貪官墨吏。」(頁23)1983年,55歲的朱鎔基獲任命為黨組副書記、經委副主任,是當時最早出任副部長的摘帽右派,這正是他開始進入「高幹」序列,政途上得以打出一片天的轉捩點。1988年出任上海市長;十年後的1998年,他當選為國務院總理。他在市長任內,即提出做幹部的三大要求:解放思想、為政清廉、下放權力。
鄭義認為,由1998年至2003年,以平民情懷治國的朱鎔基,雖然於2002年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使用「弱勢群體」這一敏感名詞,說明他的確劍及履及,關懷社會底層的權益,但他任內依然沒法明顯改善城鄉低收入者和農民的收入問題。而他曾經一力促成的上海磁浮鐵路,至今回本無期,成了「大白象」政績。鄭義另外也批評朱在2002年「慷慨」地撤銷柬埔寨欠下中國以億美元計的債務,「一擲億金,毫無吝色」。
作者的結論是,朱鎔基縱使再流多些眼淚,繼續為農民之苦而傷神,相信都無法煉石補青天。朱鎔基從政52年,也證明了在中國大陸的獨裁體制下,個人稟賦的施展空間有限。就算他當年以古稀之年上台,所訂最高目標不過是「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具給貪官,一口留給自己」;他拚命爭取的,不過是個較為清廉的吏治社會理想而已(自己能獲評為一個清官,不是貪官)——但中國社會吏治續如爛蘋果般腐化下去,究竟誰為神州理舊創?看他下台六年後,今天內蒙古赤峰市原市長徐國元的那副「貪官相」,難道民眾真的不會為朱鎔基這位「壞制度下的悲劇英雄」不值?中國官場上的進步又在哪裏?
有意思的是,1988年朱鎔基60大壽時,寫了「清正廉明」四字自勉。而本書作者在書中頁438引「中紀委知情人士」指出,朱鎔基在2007年向中共中央和中紀委舉報現任總理溫家寶是「最大偽君子」,但這消息沒確實證據支持;又稱溫家寶「一家人都已經是財閥巨富,而且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云云(頁440)。當然,這類資料是否全部屬實、並列推論又能否成立,尚須多作論證才行。惟筆下朱鎔基形相脾氣以至為官做人之道,倒也活靈活現。如果《朱鎔基台上台下》作者的定見能稍為放下,多留空間予人思考,相信效果更佳。
何良懋今次就講到這裏為止,多謝大家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