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民的資料,是何良懋閱讀了《絕版中國——受傷的城市和它們的文化孤本》,在書後《絕版中國的守節者》一文所看到的。該文列出的組織和個人有三十個,都是致力保存中國城市集體記憶以及爭取留下城市歷史價值的熱心者。名單裏面,既有奔波於媒體、政府、規劃院、房地產開發公司和拆遷戶之間的華新民,也有名作家馮驥才、新華社記者王軍、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徐苹芳等。《絕版中國》一書編者是北京《新周刊》雜誌社,由廣西漓江出版社2008年出版。這是一本為保留中國一些大城市固有特色而「請命」的新書,值得推薦。
先聽聽編者怎麼說:「文明本來是有的,光輝燦爛,證據本來是有的,遍布華夏。只因我們幾代人在毀城滅跡,並令每一座城市都成了受傷的城市。歷史缺席了,城市雖然更新,但已千城一面,並且魂不附體。現在,也許我們還有最後一次機會,來歷數受傷的城市中的文化孤本,珍視我們的絕版中國。」這番話,大概道出今天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城市改造與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之間的重大矛盾。如果沒有商業誘因,很多城市的鬧區根本難以起飛;而過度倚賴商人投資,經濟價值又往往壓倒一地歷史文化的長遠目標。清華大學一建築專家談到北京的城市發展時,就說下這番重話:「我們不是用革命,也不是用戰爭,而以建設在毀滅這座城市。」
《絕版中國》記錄中國一些城市的文化傷亡狀況,以及城市人集體記憶的消失過程。書中除了前面十頁和書後二十多頁刊載十篇文章以外,都以地理區分,報道五十座中國城市的「受傷榜」,列出每一城市的老城根、新定位、護城策、專家點評、該城原住民原聲帶以及事件簿,反映當前這些城市在保留集體記憶和維護祖先遺產方面的「受傷」程度。
例如,中國西安古城牆上超過5,000個垛牆、伸出城牆外的近百個敵台墩樓及角樓,都被拆除了;而有近六百年歷史的城牆牆體則被挖斷兩處。西安城牆總周長約12公里,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陝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寶通提出,西安城市建築主色將恢復到灰色、土黃等「素」色,城市風格將以唐風為主,同時保留明清、民國時期的優秀建築,強調發展觀光旅遊,重振盛唐風采。西安亦即唐代的長安。唐代開國後,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一座名城。今天,當地民眾就擔心,一些單位盲目開發旅遊資源,造成一些文物受破壞,例如兵馬俑,現已控制進場參觀人數,以免人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傷及兵馬俑俑體。
西安還有兵馬俑,南京還有明孝陵,但在合肥,市民已經看不到三國時代的古戰場了。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2007年在南京一專題講座上表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是一種飛躍,但當前中國的城市文化建設要避免的第一個誤區,就是力求不要使到城市記憶消失!如果連有歷史意義的主要硬體建設都無法完整保留下來,傳統文化的外在載體不存的話,城市記憶就極易在歷史長河裏失卻附麗。
另外,本書引述中國建設部的官員幾年前說過,急功近利的舊城改造方式,「使歷史街區遭受滅頂之災」,而「片面的求變、求洋、求大的心態,使一些歷史名城的風貌蕩然無存」。這就使何良懋聯想到,大陸不少地方幹部愛把辦公大樓蓋得比五星級酒店還吸引人,好像一些鄉鎮幹部,居然造出仿美國白宮的辦公樓房,而且不只一地,全國多處都出現同一「白宮」風,互相攀比、「求洋、求大」和崇洋的心態,令人「嘆為觀止」。這無疑也是另一類城市景觀文化的污染吧。
書中分析的城市多達50個,例如西安、成都、麗江、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漢、蘇州、桂林和廣州等名城,同時也包括香港、澳門和台北。在講述香港的部分,資料頗新,有介紹2006年中環天星及皇后碼頭被當局拆遷事件。但提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設的香港石硤尾徙置區時,把徙置區寫成「篩子區」,恐怕是內地編輯不熟悉香港房屋發展特色,才出現「同音之誤」。當然,整體上本書透出的人文關懷精神濃厚,卻是近年大陸同類作品少見的,所以何良懋特別向聽眾朋友作出評介。
這次就講到這裏,並且多謝各位收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