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運動持續逾一個月,每天仍有不少市民及學生前赴金鐘主要的佔領區域溜走甚至留守。每到周末及周日時,更多人扶老攜幼前往佔領區見識一番。因此,不同背景的人自然會利用這區域,透過不同的手法包括藝術來表達自己的看法。藝術的手段包括有人唱歌、有人用摺紙摺出一把把的雨傘,也有人利用曾跟催淚彈搏鬥過的雨傘跳出雨傘舞。
這些一切用藝術手段展述個人對社會一些議題看法的做法,是今天想跟各位聽眾介紹的一本書名為"亞洲的吶喊"有關,因為這類的展述名為民眾劇場。書的作者是鍾喬。
鍾喬曾任記者,但因為熱愛戲劇,因而不惜前赴韓國及菲律賓學習,之後,再返回台灣將民眾劇場發揚光大,因而成為當今台灣推動小劇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全書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走出劇院,走進土地,走向人民--亞洲的民眾劇場",第二部份是"上天遺忘的國度--菲律賓貧苦紀事",第三部分是"在惡地裡種樹的人--民眾劇場工作者",第四部份是"亞洲民眾劇場與台灣劇場的交融",第五部份是"追溯民族表演美學與民眾生活的迷思"及第六部份是"腳踏民主荆棘的先人--追尋台灣白色恐怖下的民眾劇場"。
何謂"民眾劇場"?原來跟殖民勢力有關。書中這樣說:"二次大戰以後,舊的西方殖民勢力,紛紛在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民族解放的浪潮中,失去昔日以軍事強暴、政治威權宰制第三世界國家的龐大勢力。儘管舊制殖民勢力在第三世界逐步消逝,在國際分工的舞台上,以經濟操控為主導的新殖民主義卻方興末艾,同時似有與日增長的趨勢。由於新殖民主義的經濟宰制力量,相當有效地助長西方核心國家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文化輸出,從而在有利於核心國家的基礎上,消費性的感官式文化扮演著支配性作用,無形中,長久以來擁有母體文化的第三世界國家逐漸喪失了自身的主體性。"此外,作者更認為文化的真實價值反映在特殊社會經濟發展情境下。
作者更特別前赴韓國光洲,對當地的民眾劇場甚感興趣,原因是光洲成為今天韓國民主治國的基石。
文化評論員曲飛指,民眾劇場其實早在六十年代已方興未艾,當時更有人利用這種藝術手段來反映極權社會,故當中賦有革命色彩。
曲飛:民種劇場重點是關心民眾的生活,不公平及受到打壓的議題,不再是純粹講及革命色彩的劇場。
他還說,民眾劇場最頂盛的時期為六十年代,地點是菲律賓,當地的民眾劇場最具影響力,因為政府亦明白這些平台對民眾的重要性。
曲飛:因為政府某程度明白人民需要紓洩自己的情緒或說出自己的聲音的平台,當然﹐當年軍政府覺得這些手段對其沒有威脅,只是文人論政或一群手無搏雞之力的劇場人舒緩自己的情緒,但是,只要這些情緒發放後,或可能會影響他人。民眾劇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這樣。
對於作者鍾喬提及的韓國光洲事件,近期與香港政府藝術界別的人士前赴韓國光洲的他說,今天光洲政府更銳意把那裏打造成一個文化區,並十分懂得利用當年爭取民主的一群學生最後死守的學校,建為一個大型的文化廣場。他指,光洲政府極為創意,把當年那座學校周邊的土地完全清除建築物,之後,向地底發展,控下三層高的廣場提供商業活動。他說,光洲政府這樣做是因為不欲該地區淪落為純粹旅遊地點,此外,為紀念這群為到今天韓國人能享有真正普選權的學生,所以,讓站在遙遠地方的人,可在毫無限制下,一眼便看出這座學校出來。
曲飛指,光洲政府有這樣的設計是要尊重一群學生,並希望把那座學校成為重要的文化歷史。至於,中國大陸至今仍沒有可紀念六四天安門的建築物。他認為,內地始終是一黨專政的管治。
曲飛:統治者甚至領導人担心建立了一座甚具革命色彩濃厚的建築物或博物館時,他們會難於承受認錯的效果。
不過,他補充,中國的確有紀念歷史的建築物,可惜的是,它們都不涉及近代史的重要歷史。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