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牆問答】初階美軍疑網上洩密被捕 網管審查機制漏洞發人深思

0:00 / 0:00

問:美國聯邦調查局在周四(13日)拘捕了一名年僅21歲的國民警衛隊初級空軍士兵,他涉嫌洩漏美國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情報。為何一名低級士兵可以如此輕易接觸到大量的情報?事件有何啟示?

李建軍:很多人都以為,一定要是相當高級的職員才可以接觸頂級情報或大量個人資料,但實情並非如此。現時處理情報、個人私隱等敏感資料,都依賴資訊科技網絡,高薪聘用網管人員,看來不符合成本效益。在實際操作中,薪酬和職級都不高的網絡管理人員,往往就已經會接觸到極為敏感的資訊。各國政府主要依賴各類背景審查機制,去確保這些人員可靠。只不過,背景審查都有可能出現漏洞,好像這次事件中的疑犯,一直活躍於會談論反戰議題的遊戲群組,就是背景審查過程不一定察覺到的問題。而人的貪念,更不可能在背景審查過程中很容易察覺得到。

這次事件中的主角是一名美軍成員,但其實可引申到對非軍方或官方網管人員的關注。美國的資訊科技公司經常被指偏幫中國,這不一定與公司高層的政策有關,背後原因可能是由於網管人員的薪酬不高,一般都不多人願意去做,一些中國小粉紅就有機可乘。而同時由於私人企業比起政府更不願意投放資源在網管的背景審查過程,因此,最終手執刪文大權,甚至可以看到各網友的個人私隱的網管到底是甚麼人,根本是一個謎。更不用說有可能有人因一時貪念,收取賄賂出賣個人資料以及用戶言論權利。到底擁有龐大權力的網管人員,除了要加緊作出背景審查外,是否需要高薪養廉,吸引一些正直的人擔當有關職務,並且減少他們可能受到的貪污誘惑,這是今次事件其中一個引人思考之處。政府固然有空間去改善這些網管人員的監管,但私人機構如谷歌、臉書等等,他們的網管人員背景,一樣值得關注。

問:現時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突飛猛進。其實能否透過機器學習等技術去從事網管的工作?如此一來便可減低對人的依賴,因為人都有各類不可靠不穩定的因素,今次事件就是一例。

李建軍:以往臉書同谷歌,都一直強調他們有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網管工作的效率,但從目前結果來看,似乎他們所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仍然在開發階段,離實際應用的理想狀態仍有相當的距離。

就算隨ChatGPT相類似的技術成熟,用人工智能取代網管是否就代表公正,這點仍是疑問,因為ChatGPT又好,其他相似的人工智能技術又好,他們用甚麼材料做基礎去學習,發展出自己的判斷力是一大問題。如果有關的材料,都是由一些身負中共滲透任務的人負責,人工智能所造成的問題有可能更大,除非各國政府在監管人工智能技術時,在如何防止滲透這方面一併作出監管和防範。台灣政府投放資金發展針對繁體中文的人工智能語言模式,目的就是要防止台灣常用的人工智能引擎被中國污染的材料影響,相反變成了中共搞認知作戰的重要工具。不要以為減少應用真人執行網管工作,一切就會天下太平,事實上,如果部署不當,一樣可以搞到烏煙瘴氣。

至於保管用戶個人資料的高級網管人員,暫時仍然未有任何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取代他們,所以針對這類職位,即使處在私人機構,都應該採取如同政府人員一樣的背景審查。而在這些公司的背景審查機制仍然未達到政府一樣的要求前,用戶本身要注意,太敏感的個人資料不要隨便在社交網絡上發表,以免個資落入中國國安人員手上仍然懵然不知。在可見將來,網絡主機主掌的仍然是人,不會是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