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其中一項提議為將中銀監及中保監合併,組建新的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有經濟學者認為,組建這樣的超級監管機構,有可能會令到兩個行業性質模糊,或許會更難監管;而國際清算銀行在方案出台前發表報告,指中國為最有可能遇上銀行業危機的經濟體之一。(楊默 報道)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建議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銀監)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保監)的職責整合,組建成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而中銀監和中保監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以及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將會被劃入中國人民銀行。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兩個監管機構合併成的超級監管機構可以令權力增加,效率提高,但是有可能會令到兩個原本性質不同的行業,變得難以監管。他認為應該要做的,是訂好法例,同時容納兩個機構。
莊太量說︰保監是監管保險公司,銀監是監管銀行。我覺得沒有必要設一個超級機構。分開監管機構,你可以訂一些法規,只要法規訂好,就可以有兩個不同的監管機構。始終保險是一個獨特的行業,我還是覺得寧願法例清晰些,有兩個監管機構。看它是會試行一段時間,還是會有修改,超級監管機構,好處是權力很大,大家都聽話,壞處就是會不會監管不到?始終是兩個不同的行業,會不會本身在入面都沒有一個協調?這是不是代表容許銀行賣保險產品,保險賣理財產品?如果在同一個監管機構,行業的分別就不清晰。
有傳即將接任央行行長的習近平首席經濟智囊劉鶴同日於《人民日報》撰文,稱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以加強中共的長期執政能力。中銀監和中保監合併的消息早已傳出,外電於一月時報道,指是由習近平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草擬計畫,合併中銀監和中保監。
中國多年來實施「一行三會」架構, 分別指中國人民銀行、中銀監、中保監及中證監,其中中保監於1998年成立,而中銀監則於2003年成立。
總部位於瑞士的國際金融組織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則於當地時間周日(11日)發表報告,指中國的債務規模和償債負擔都已進入警戒的紅色區域,因為它的信貸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與長期趨勢的差距已經超過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致銀行業系統性崩潰,加上中國的償債率也很高,意味借貸者債務過多,或會超過收入可以支持的程度,使銀行業系統更加脆弱。
香港經濟學者關焯照就說,外界所提出的數字,並不能反映中國的實際情況,因為中國是行計劃經濟,會用各種方法去處理壞賬,例如是由政府承擔。對於有認為中國銀行業會「著陸」,他就指,還要持續繼續觀察中國的GDP增長速度,能否應付銀行業的危機。
關焯照說︰中國政府就用清道夫公司,吸走壞資產,你知道它在壞資產的處理是有別於國際。這些數字其實很浮,這些數字未去一個引發點,未會去到所講客觀的爆煲。內地不能用一本通書看到老,因為內地是計劃經濟,它planned的,所不能用正常的market economy 來看。所以你看到,(著陸)說了這麼久,為甚麼沒有著陸,這個問題是不是越來越大,這就要看它的GDP夠不夠增長,最後將它化解。
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也同時指出,香港及加拿大都有可能出現銀行業危機,兩地持續攀升的樓價令情況加劇。關焯照就認為香港的按揭成數高,就算樓價大跌,對銀行而言,借出的貸款都不見得是壞賬。
關焯照說︰香港按揭就去到五成一,要超過五成一才會出現負資產。就算跌四成幾,都不是負資產,就算層樓供不起收回,對銀行而言也不是壞賬。
除了國際清算銀行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去年12月亦曾向中國的金融系統發出警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中國高風險信貸迅速增加,銀行受到政治壓力去維持沒有生存能力的公司;加上影子銀行的存在增加監管難度,這些都為中國金融的穩定性帶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