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5周年】專訪紀錄片《寧化飛灰》導演 用前線記者角度呈現歷史
2024.09.04
「反送中運動」踏入第5年,部分港人仍留有創傷後遺症,包括香港導演Alan。他在2019年以獨立記者身分拍攝了無數抗爭畫面,其後用了兩年時間整理成紀錄片《寧化飛灰》。他接受本台專訪,分享製作這套紀錄片的心路歷程及反思。
在香港從事電影及紀錄片拍攝近20年的導演Alan,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以獨立記者身分,走遍大街小巷拍攝無數抗爭畫面。他花了兩年時間,將幾千小時的錄像,剪輯成兩小時的紀錄片《寧化飛灰》(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
見證2019年各種抗爭後 現創傷後遺症
在親身見證2019年的各種抗爭後,Alan出現創傷後遺症﹕「其實我好熟悉所有的畫面,好熟悉自己拍攝過的畫面,好熟悉每一個地方發生過甚麼事,在哪開過槍,在哪有人被捕,在哪有人流血,所有日子、畫面,我自己都一清二楚。」
他表示,每次想整理及剪輯時,都會頭暈及想吐﹕「有些畫面真的忍不住哭出來,可能只是剪一、兩分鐘,就不能繼續。」
內疚沒提示威者離開致其被捕 拒絕看新聞隔絕自己
拍攝期間最印象深刻的是,在機場「和理非」(和你飛)的片段,他當時在做直播,看到警察追捕遊行示威人士﹕「當時他們按住了一對情侶,其實我在遠處已經知道警察正在追上來,我自己好想叫他們(示威者)快點離開,但當時我真是好懦弱無出聲,只在留在原地紀錄,我見證那對情侶最終被拘捕。」
記者的角色是報道事實、真相,攝影記者更要盡量不影響現場下,呈現最真實的一刻。 Alan指後來回想起來,當時因為自已沒出聲,覺得很內疚,甚至大哭了一場,並以拒絕看新聞來隔絕自己。
影片或成示威者「保護傘」 重新檢視自我價值
後來他知道,他的拍攝是要做一個見證,並有機會成為示威者的「保護傘」﹕「被捕的人全部在鏡頭面前,讀出他們的身分證、他們的名字,為甚麼呢?因為有好多謠言指,被捕的人有可能被消失,律師甚至找不到他們。我們的鏡頭、以及錄下他們的聲音,其實是一個見證。」
紀錄片《寧化飛灰》先後於南韓、紐西蘭及瑞典的電影節上映,Alan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年10月在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3場都爆滿,有8成至9成的觀眾是韓國年輕人﹕「其實是韓國政府與香港好相似,好多矛盾,大家好多爭拗,在這個氛圍之下,就有很多年輕人入來看這部紀錄片。」
反送中5周年 應直面歷史及反思成敗
紀錄片將在今年9月28日至29日在多倫多首映,Alan表示﹕「現在已經5周年,無論用甚麼角度去看,我覺得我們要堅強面對我們發生的事,以及我們發生的歷史,可能是作一個反思,可能是作一個靈魂的拷問,自己當時做得好不好、夠不夠。」
他又主動談到近期香港法院裁定《立場新聞》編輯「煽動」罪成,他表示,紀錄片也是為他們發聲,亦為被捕爭取民主的人發聲﹕「傳媒不可遺棄的第一信條是,為無權、弱勢的人以及被打壓的人發聲。」
紀錄片《寧化飛灰》加拿大首映資料﹕
第一場
日期﹕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點
地點﹕安省藝術及設計大學(OCAD University)
詳情﹕https://ashes-toronto-downtown.eventbrite.ca/
第二場
日期﹕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2點
地點﹕多倫多大學士嘉堡校園(UT Scarborough Campus)
詳情﹕https://ashes-toronto-uptown.eventbrite.ca/
編輯:施芷珊 網編:李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