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網證」「網號」須人臉識別 中國法律學者:強化網絡言行管控

2024.08.02
申請「網證」「網號」須人臉識別 中國法律學者:強化網絡言行管控 大量反對聲意遭「404」屏蔽下,中國公安部開發的「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近日已開放試用。
法新社圖片

中國上月底公布網絡身分認證管理辦法並公開徵求意見,國內逾10億網民可「自願」登記真實身分,統一核發「網號」、「網證」;但不少網民認為這變相未來要持證上網,「網證」、「網號」令私隱更加難保,中國知名自由派法律學者勞東燕更直指新制度的真實用意,是要強化網絡言行管控。

根據中國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的《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網號」是指與自然人身分資料一一對應,由字母和數字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分符號;「網證」則是指承載網號及自然人非明文身分資料的網絡身分認證憑證。

意見稿說明指出,國家組織建設網絡身分認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旨在建成國家網絡身分認證公共服務平台,形成國家網絡身分認證公共服務能力,統一簽發網號、網證有助達到方便公眾使用、保護個人訊息安全,以及推進網絡可信身分戰略的目標。

保護個人訊息只是「虛晃一槍」

然而,勞東燕質疑,網絡實名制12年後中國有超過10億網民,個人訊息早已被各類網路服務提供者掌握,推行「網號」與「網證」制度對保護個人訊息還能有多少現實意義,反而這意味著「網號」與「網證」制度的推出,真實的意圖是「強化對個人網絡言行的管控」,所謂強化對個人訊息的保護只是「虛晃一槍」,至少不是主要目的。

她指出,「網號」將使個人在網絡上的所有痕跡都能一網打盡地輕易蒐集,相當於為每個人上網安裝一個監視跟蹤器,而「網證」實質上是「需要經過批准才能享有的特許權」,一旦有關部門不允許,個人使用網絡的權利便會受限甚至遭剝奪,喪失網上發言、評論與獲取訊息等自由。

勞東燕又謂,「網號」與「網證」制度等於將原本針對涉嫌罪犯的刑事偵查措施,無限擴大至適用於所有的普通人,在沒有任何違法犯罪嫌疑下,管理者不需任何手續,就可對網上的痕跡進行追蹤,並限制甚至剝奪個人使用網絡,這顯然違背法律原則。

大量反對聲音遭「404」屏蔽

不過,大量反對聲音遭「404」屏蔽下,中國公安部開發的「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應用程式)近日已在多個應用商店開放試用。香港《明報》報道,記者周四(1日)在App輸入回鄉證資料做人臉識別,加上手機號碼(暫僅支援內地手機),設置密碼,就會獲得由數字和英文字母組成的10個字符「網號」。

授權「網號」在手機使用後,App會顯示一張虛擬網絡身分認證憑證,以及個人身分二維碼,日後可用於要實名認證的服務平台,而國家政務服務平台、中國鐵路12306、淘寶、微信、小紅書等平台已啟動試點。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池煥衡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