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网证」「网号」须人脸识别 中国法律学者:强化网络言行管控

2024.08.02
申请「网证」「网号」须人脸识别 中国法律学者:强化网络言行管控 大量反对声意遭「404」屏蔽下,中国公安部开发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近日已开放试用。
法新社图片

中国上月底公布网络身分认证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国内逾10亿网民可「自愿」登记真实身分,统一核发「网号」、「网证」;但不少网民认为这变相未来要持证上网,「网证」、「网号」令私隐更加难保,中国知名自由派法律学者劳东燕更直指新制度的真实用意,是要强化网络言行管控。

根据中国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网号」是指与自然人身分资料一一对应,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分符号;「网证」则是指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分资料的网络身分认证凭证。

意见稿说明指出,国家组织建设网络身分认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旨在建成国家网络身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国家网络身分认证公共服务能力,统一签发网号、网证有助达到方便公众使用、保护个人讯息安全,以及推进网络可信身分战略的目标。

保护个人讯息只是「虚晃一枪」

然而,劳东燕质疑,网络实名制12年后中国有超过10亿网民,个人讯息早已被各类网路服务提供者掌握,推行「网号」与「网证」制度对保护个人讯息还能有多少现实意义,反而这意味著「网号」与「网证」制度的推出,真实的意图是「强化对个人网络言行的管控」,所谓强化对个人讯息的保护只是「虚晃一枪」,至少不是主要目的。

她指出,「网号」将使个人在网络上的所有痕迹都能一网打尽地轻易蒐集,相当于为每个人上网安装一个监视跟踪器,而「网证」实质上是「需要经过批准才能享有的特许权」,一旦有关部门不允许,个人使用网络的权利便会受限甚至遭剥夺,丧失网上发言、评论与获取讯息等自由。

劳东燕又谓,「网号」与「网证」制度等于将原本针对涉嫌罪犯的刑事侦查措施,无限扩大至适用于所有的普通人,在没有任何违法犯罪嫌疑下,管理者不需任何手续,就可对网上的痕迹进行追踪,并限制甚至剥夺个人使用网络,这显然违背法律原则。

大量反对声音遭「404」屏蔽

不过,大量反对声音遭「404」屏蔽下,中国公安部开发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应用程式)近日已在多个应用商店开放试用。香港《明报》报道,记者周四(1日)在App输入回乡证资料做人脸识别,加上手机号码(暂仅支援内地手机),设置密码,就会获得由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10个字符「网号」。

授权「网号」在手机使用后,App会显示一张虚拟网络身分认证凭证,以及个人身分二维码,日后可用于要实名认证的服务平台,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已启动试点。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池焕衡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