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遇袭 分析:揭弊只能配合权力博奕
2024.11.15
中国官媒《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两名记者,周四(14日)采访安徽高铁施工疑似偷工减料时遇袭,手机被抢、手部受伤流血,网友热议「新华社记者都敢打」。有学者分析指,中国社会对记者的期待是歌功颂德,媒体受政府控制,记者报道时需要遵循所谓「正面宣传」的原则。偶尔揭弊,都是为了配合权力博奕,作为打击地方腐败或整顿管理的工具。记者不可能作独立的报道。
《经济参考报》影片:「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合新铁路建设现场发现,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违规将『三元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
记者:「是再生胶,全是再生胶的再生胶,一点好胶都没有。」
《经济参考报》周二(12日)刊出王文志、程子龙的调查报道,揭露合新高铁(合肥至新沂)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偷工减料。两人周四(14日)返回合肥,采访期间被人袭击,除了手机被抢走外,王文志右手受伤流血。地盘负责主管还声称要扣押记者。
地盘主管:「我逮到人(记者)了,我逮到现场了,我会让你走吗?」
《经济参考报》事后向传媒表示,两名记者目前安全,手机亦取回,报社已经将相关情况上报。安徽定远县警方则表示,会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当地电视台访问中铁七局安全单位负责人于先生,他形容是「有点小磨擦」。
于先生:「哎呀,不要用这个袭击,可能有点小磨擦,不管是哪里的记者都不能被袭击。」
记者:「为甚么会发生冲突?」
于先生:「那可能是不是下面的农民工,你如果跟我们的管理人员对接。农民工他们可能搞不清楚。」
中国媒体人:《新华社》记者会有领导陪同
中国记协周四(14日)回应表示,关注到「记者采访遇袭」后,立即与有关方面沟通,并联系记者王文志进行核实,并继续密切关注事件进展,维护记者正当采访合法权益。
不少中国网民留言惊叹「连《新华社》记者都敢打」。中国媒体人「张3丰」发文在微信发文,称「这两名记者的工作是可敬的,今天中国这样的硬调查已经不多」。他指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和《新华社》的记者其实不同,这点合肥高铁施工现场的人也知道,因为《新华社》记者不会跑到这里来调查,出现时大概会有领导陪同。所以,他们也就放心打了。
中国社会对记者的期待是歌功颂德
南华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孙国祥认为,中国社会对记者的期待是歌功颂德,媒体受政府控制,记者报道时,需要遵循所谓「正面宣传」的原则。
孙国祥说:「在中国记者能不能揭露问题,往往取决于是否得到高层的默许或保护。这是因为高层可能利用媒体,作为打击地方腐败或整顿管理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揭弊行为并非完全的独立,而是受到权力博奕的影响。」
他指,在这次事件中,特别是涉及地方政府跟企业利益时,记者的监督角色,可能被视为对既得利益者的威胁,导致地方势力对记者的排斥,甚至暴力对待。
编辑:陆南才 网编: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