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項目爛尾潮持續 廣州最大晶片廠未投產已停擺
廣州一個據稱由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掛名的晶片項目,傳出停擺。據統計顯示,中國的電路晶片(中國大陸作「芯片」)只有不足兩成是本地生產,美中關係緊張下,中國掀起研製「中國芯」熱潮。當局也相當重視,為扶持半導體行業投放大量資金,並推出多項優惠政策,但一年過去,各地有不少大型晶片項目爛尾。(高鋒/李智智 報道)
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廣州市東南面,不少大型企業都選擇在這裡落戶。今年3月, 4家地產開發及半導體公司共同成立廣東海芯集成電路,註冊10億人民幣資金,並由官方以優惠價提供土地,計劃在18個月內投產。
按照原定計劃,項目完工後,將成為廣州「半導體重鎮」,每年會生產晶片50萬片,但生產線至今仍未投產。有多家中國財經媒體引述中國半導體業界人士透露,該項目近日已全面停擺。
由於廣東海芯由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親自奠基,引起不少揣測,甚至有人說,項目是為張汝京量身打造,但有「中國半導體教父」之稱的張汝京否認,說自己只是「掛名」,沒有參與實際營運。
對此,金融學者司令認為,張汝京極速撇清關係,是為免令外界對中國技術產生質疑。
司令說:像他這樣的人才確實是不容易找到的。他既然參與到了這個項目,之所以說他是掛名的,只是因為這個項目後來變成「爛尾」工程,沒有取得成功。如果說, 他對外宣稱他是完全主導了,或者乾脆是這個項目的直接推動者的話,就會讓外界覺得,即使是中國的「晶片之父」也不過如此 ,這將嚴重打擊外界對中國這樣一位頂級專家的信心。
地方政府為討好中央盲目無序投資
中國各級政府面對的招商壓力不斷增大,而且不再像以往那樣單純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而更著重高新技術企業。地方政府紛紛把眼光放在晶片上,卻又缺乏「全國一盤棋」的考量,以及資金儲備。
司令說:中國中央政府沒有給足配套的資金,也沒有給出具體的資金管理辦法,導致地方面對這種項目,出現無序的發展亂象,即使哪個地方想要向中央政府表功,它們在地方財政獲得的款項也沒有得到良好的利用,產生越來越多的形象工程,這些形象工程會產生更多低質量的、達不到國際標準的、不能滿足中國工業生產要求的晶片。
地方為得到中央補貼投資不會停下來
中國官媒統計,在過去一年裡,包括江蘇、四川、湖北、貴州及陜西共有六個「百億級別」的半導體計劃先後停擺。另一金融學者賀江兵相信,「中國芯」熱潮不會冷卻,地產開發商和半導體公司也不會因此停下來。
賀江兵說:它們可以跟地方政府說,我要做晶片,符合上面的要求。地方可能會免費提供一些土地,他可以讓建築公司先把房子建起來,這樣一直騙下去,然後就有補貼進來,從上到下都有補貼,他拿到補貼就跑了嘛。
面對美國制裁,中國加緊研製國產晶片。「中國芯」熱潮席卷全國,直到今年7 月中國註冊晶片相關企業,累計有 4萬5千多間。其中單是第二季的新註冊企業,就有4千6百間、較去年同期增長2倍多。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早前承認,晶片產業發展出現盲目投資和爛尾現象,需要規劃和加強監督。他又提到,中國的晶片產業另一問題在於企業規模比較小,在國際缺乏競爭力,建議通過兼並重組,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