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未來半世紀氣候變化若未緩解 中國面臨180萬億元人民幣經濟損失

0:00 / 0:00

德勤經濟研究所發表 報告警告,在未來半個世紀,氣候變化可對中國造成約人民幣180萬億元的經濟損失。單在2070年,潛在經濟損失將達國內生產總值的6%。

報告又指,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排放量相對於當前水平並沒有顯著減少。這一未來情景下,排放趨勢可導致2070年全球平均升溫超過攝氏3度。如若延續該路徑,到2050年,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超過人民幣50萬億元,佔205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近3%。這相當於從現在到2050年的30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損失1.2%。

報告認為,中國需立刻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預測通過控制全球升溫以及出口脫碳技術,中國除可免受損失,更有望創造116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收益。

德勤指出,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後果是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快速增長,尤其是二氧化碳。由於主要依靠化石燃料滿足快速擴張的能源需求,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中國的碳排放量接近全球總量的三份之一,2019年中國的排放量超過其他經合組織成員國的排放總量。中國的煤炭開採量和消費量位居全球第一。與2000年相比,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已經增加四倍以上。如今,中國的煤炭消費量約佔全球煤炭消耗總量的一半。

聯合國專家:青藏高原氣候暖化或致天災頻繁

另一方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在中國青藏高原進行考察後表示,盡管氣溫升高在短期內改善了條件,但該地區的快速氣候變化可能會破壞水供應的穩定性,並導致更頻繁的災害。

青藏高原覆蓋了中國偏遠的西北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已被確定為中國的「生態安全屏障」之一,是調節流向東亞、中亞和南亞的重要「水塔」。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的一份報告說,高原地區正面臨著不斷上升的洪水危害和更頻繁的極端高溫和降雨。

政府研究人員發現,短期而言,溫度和降雨量的增加使該地區更綠、更肥沃、更美麗,擴大了湖泊和河流,改善了瞪羚、羚羊和驢子的棲息地。

中國氣象局(CMA)在周二(24日)發表的一份 考察結果摘要中說:「但事實上,將為這種『美麗』付出高昂的代價,顯著的變暖和增濕加劇了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發生。」

從長遠來看,氣溫升高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天氣模式和水流的穩定性,並鼓勵入侵的低地物種的侵襲,使本地動物面臨壓力。

自1960年以來,該地區的溫度每十年上升0.35攝氏度(0.6華氏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自1960年以來,年降雨量每十年增加7.9毫米(0.31英寸),在2016-2020年期間達到每年539.6毫米,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出12.7%。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