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4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周日(5日)上午揭幕,大會發言人王超周六(4日)在新聞發布會表示,今次大會會期8天半,今個月13日上午閉幕。
傳媒關注中國今年國防預算增幅,王超在回應提問時,並未透露今年軍費增幅,他指,人大代表即將審議預算草案,國防預算具體數字屆時就能知道。
王超說,國防費的增長既是應對複雜安全挑戰的需要,也是履行大國責任的需要。中國國防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多年來保持基本穩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增長幅度也是比較適度和合理。
王超表示,中國的前途同世界的前途是緊密聯繫在一起,中國軍事的現代化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反而是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的積極力量。
中國財政部在去年13屆人大表示,2022年國防支出預算人民幣一兆四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增長百分之7點1,是連續6年突破人民幣兆元,增速比2021年提高0.3個百分點,且高於中國2022年設定的百分之5.5經濟增長目標。
李克強工作報告聚焦中國經濟成長率目標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將在人大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向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成長率目標數字,被認為對於當年度各級政府的經濟政策具有引導作用,同時也是市場的風向球。除此之外,國際分析、投資機構也將此視為中國政府釋放的訊號。

去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目標訂5.5%左右,當時李克強坦言「必須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達到」,然而最終在疫情蔓延、嚴格封控、國際局勢等因素影響之下,僅維持住3%。相較官方目標,幾乎是腰斬。
隨著疫情管制於去年底陸續鬆綁、比較基期較低,加上從中國央行、商務部、銀保監會、財政部等多個部會陸續發聲,從刺激消費舉措到持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等,釋放各項訊號顯示「拚經濟是今年重中之重」。
此外新一屆的政府將要走馬上任,在新人新政的期待之下,不論是中國國內的智庫,或是國際投行、分析機構都對於今年的目標數字抱持相對樂觀。
截至目前為止,普遍的共識是5%為樓地板,若有更多的政策支持與鬆綁,數字可望再上調。
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中國當年經濟成長率僅2.24%,創下1976年以來最差的成績。2021年時,由於比較基期過低,加上施行各種刺激消費的政策,雖然當時疫情陰影仍壟罩全球,然而中國經濟成長率達到8.11%,創下自2012年以來最亮眼的數字。
但2023年的情況和2021年截然不同,中國國內的疫情管制完全鬆綁,隨著國境解封勢必面對更強大的貿易競爭,此外國際局勢與地域衝突的情形也難同日而語。因此,要完美複製2021年的「奇蹟」,挑戰不小。
過去3年間,根據中國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所設下的經濟成長率目標,其中2020年以「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中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為由未設目標,2021年與2022年則分別設下6%、5.5%。
責編:鍾廣政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