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知名學術刊物《中國季刊》一份內部郵件顯示,該刊在中國的合作伙伴遭中國政府施壓,要求在網站上刪除涉及中國問題的300多篇論文和書評。且有跡象顯示,中國政府的施壓對象,已伸延至歐美學術機構。(黃小山/潘加晴報道)
《中國季刊》主編週四(17日)發給編委的郵件顯示,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出了一份多達300多篇文章的清單,並要求劍橋大學出版社在中國的合作方撤稿。而這些文章,都是涉及天安門事件、以及新疆、西藏、香港和台灣問題。時間跨度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一直到最近。在幾個月前,中國官方還要求他們撤下劍橋大學出版社1000多本電子書。
劍橋大學出版社表示,他們已經在中國網站上撤下了相關內容,以防止網站被整體關停。同時還表示,已經有幾家出版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國際學術領域對消息引起強烈反應。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政治系助理教授徐軼青在微博表示,過去中國嚴格管控公共輿論,但學術界依然有較高的學術自由度。看起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
旅美作家羅四鴒表示,這顯示中國官方正試圖將管制延伸到歐美的學術機構。而且,劍橋大學出版社似乎也和中國妥協。但作為一個著名學術出版機構,這種妥協本身也讓人擔憂。
羅四鴒說:這個主編寫的信裡面說,他們是唯一一個接到要拿掉的。他們跟劍橋大學出版社還在觀望,然後他們會做一個正式的回應。那個信裡面寫,因為害怕網站被關掉,劍橋大學出版社已經把那300多篇文章給遮掉了。我不知道他這個拿掉是什麼意思?這個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那簡直就是到海外來動一個出版社。而且我覺得,如果劍橋大學出版社這樣做了,我會嚴厲譴責他們的這個做法。
但據她朋友的測試發現,在撤稿清單上相關論文的英文版,在中國境內依然可以閱讀。
旅美歷史學家程映虹表示,目前國際上有多家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學術機構,但目前為止情況依然不明朗。以前中國的學者會看到和引用西方的學術論文,而現在如果全面屏蔽的話,會阻礙學術活動。至於學術視覺和觀點,應該由學者自主決定。
程映虹說:我所能夠知道的,這個歐洲、香港、北美、新加坡,有好幾家直接和當代中國有關的,所以,不知道這個《中國季刊》怎麼會有這樣一個情況。我所接觸到的中國大陸研究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的,他們會有其他的辦法,那麼至於整個系統怎麼處理的話,我還真不知道。西方研究中國有西方的視角,西方的立場,我覺得還是應該讓他們看,應該讓他們參考。至於你要引用他們的觀點,那你應該有你中國學者自己的視角。應該由學者自己來做。
資深媒體人陳先生則對本台表示,從2012年以後,以中共的意識形態模式對包括中國高校在內的學術機構的管控,日趨收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因言獲罪的高校老師,也越來越多。
本台記者致電新聞出版和廣電總局要求了解詳情,但該局人士稱,他不清楚,也拒絕告訴相關辦公室的聯繫方式。
他說:我也不太清楚這件事,我不知道那個部門發的。你什麼意思?
近年來,中國除了投入巨資進行海外宣傳,同時還要求學術機構和學者擴大國際影響。2015年,教育部長袁貴仁聲稱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課堂。去年5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聲稱要加強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