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再次出現變數,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再加徵關稅後,更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人民銀行發聲明回應,批評美國的舉動任性,重申不會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有學者認為,美方舉動是為了向中國施壓,但成效有多大仍有待觀察。(文宇晴 報道)
美國財長姆努欽在美國時間周一(5日)突然發表聲明,指中國人民銀行長久以來持續操縱匯率,做法違反中國在二十國集團(G20)所作出的避免競爭性貶值承諾。這是相隔25年後,美國再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人民銀行隨即發表聲明回應,對美方的做法深表遺憾,認為美國財政部制訂自己的標準,形容舉動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及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聲明重申,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浮動匯率制度,不存在所謂匯率操縱的問題,即使在去年貿易爭端升級,亦未有將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
大陸獨立經濟學者鞏勝利分析,貿易戰開打至今,似乎將「戰場」已經由原來以商品為主的貿易戰,轉為「貨幣戰」。但究竟會否為美方帶來壓倒性的優勢?仍然有待觀察。
鞏勝利說︰中美雙方的貿易額已經打完了,因為各國都是商品與商品之間的戰爭,匯率操縱國就是給貨幣實施了一種特別方案也好,策略也好。貿易的結果都是為了貨幣,既然是為了貨幣,那麼貨幣可能就是解決貿易戰的終結之戰。我覺得特朗普政府也是一個試驗的過程,主動權在美國手裡。
新城晉峰金融國際業務總監文錦輝在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表示,目前美國似乎未有足夠理據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但要留意會否導致資金外流。他又說,若美國加大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文錦輝說:最麻煩是,美國財政部可以推出制裁,大部分美國機構就不能與中國做生意,正在做生意亦要剝離,這對中國影響是很大。
此外,針對美國突然在本月開始,向3千億美元中國貨加徵一成關稅的做法,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周二(6日)回應稱,美方的做法嚴重違背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達成的共識。又指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上周六(3日)之後新成交的美國農產品採購,暫時不排除加徵進口關稅,中國相關企業已暫停採購美國農產品。大陸官媒《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指中國企業暫停農產品採購的責任在美國。
美國在1988年出台《貿易和競爭力綜合法案》,中國連續多年被美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台灣和韓國也多次被貼上這一標籤。但1994年後都未有國家被認定是匯率操縱國。
根據法案,要在3種情況下才會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包括對美國有龐大貿易順差,至少達到200億元;經常帳盈餘至少是GDP 3%;以及持續單向干預匯市。而中國只符合1至2條。
據了解,若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財政部會啟動談判敦促矯正被低估的貨幣匯價。如果情況仍未改變並持續1年,就會被確認為操縱匯率。美國政府便可以禁止中國任何項目獲取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融資,以及排除在美國政府採購供應地之外。
網上數據統計,中國在1992至1994年間,5次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當時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匯率改革,之後美國除去中國的匯率操縱國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