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亲华政策走到尽头? 德政党提德中「系统性竞争」
德国最大反对党联盟正试图改变前总理默克尔「重经济轻人权」的对华立场,预料近日将提议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吁德政府推出全新战略。分析认为,以俄乌战争为导火索,德国对华政策转向是大势所趋,惟德国经济严重依赖中国,新提案中也未彻底放弃对中国的期待。
美国新闻网站Politico 上周日(26日)报道,德国最大在野党正计划改变前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执政16年期间对华政策的立场。据新的强硬对华政策提案将在复活节前后由德国联邦议院的「基民盟」和「基社盟」(CDU/CSU) 议会小组通过。
Politico看到一份22页有关此提案的纲领性文件草案,中国被视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文件前言即写道:「对于所有寻求维护、强化及维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国家来说,共产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核心与划时代挑战」。
文件指出,通过贸易维持和平的做法在中国越来越失败。提到是中国主动打破了平衡,并明确将两国关系的核心推向了系统性竞争。建议新政策应该摆脱对北京友好、务实的立场,尤其是在贸易方面。
德国法学学者钱跃君向本台表示,尽管早年德国执政党在经贸外交上提到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制度的区别。但施政过程中,德国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钱跃君说:早在2008年,当时德国总理默克尔当政的保守党,就在对外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德国与国外的经济交往中,必须考虑到对不同国家制度的区别。但这样的党内共识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德国对外的经济交流中。相反与中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现在居然高达50%的德国企业,其原料或中间产品来自于中国,德国工业完全被中国经济所绑架。
钱跃君认为,德国当政者对华政策的转向是大势所趋。
钱跃君说:在中俄两国独裁者这样的威胁下,西方国家才彻底醒悟过来,分别调整各自的对华政策,将以前把中国看作是经济伙伴、到现在明确地指出,中国与西方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竞争,而是制度性的对峙。德国各党派在德国社会的压力下,也将顺应潮流。
据报,这份对德中关系未来方向具指导意义的文件呼吁制定「中国政策」,认为德国应该在中国寻求和强迫竞争的任何地方「以竞争的能力和实力」做出回应;应增强其弹性和防御能力,并在价值观和利益相同的基础上形成伙伴关系,但在中国公开、透明和可靠地接受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展现合作意愿。文件还呼吁制定欧洲中国战略,并与欧盟邻国建立「欧洲中国理事会」以加强合作。 核心是加强互惠和欧洲以及德国的主权。
文件建议议院设立专家委员会,每年提交一份「中国检查报告」,检视德国在交易、科技、原物料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对中依赖程度。
但该文件强调:中国脱钩既不现实也不应该。
德国台湾裔时评人成世光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认为,文件的一些细节似乎反映德国对中国仍有所期待。
成世光说:德国最大反对党修改对中国的政策,一方面很可喜;但是我们还是非常的担心。因为他们强调,在中国公开、透明程度里头,还是要继续把中国视为伙伴,继续来合作;而且认为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魔鬼藏在细节里面,德国最大反对党并没有实际放弃对中国抱有期待,CDU它不能只靠这样的标题,想要争取选民的好感。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任期间曾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进程,2021年3月,因为北京对欧洲议会议员的制裁,该协议在欧洲议会层面一直被冻结。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后,德国总理舒尔茨(Olaf Scholz)去年宣布:德国国家安全政策进入「划时代转折」(Zeitenwende);来自绿党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和外交部长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也特别强调制定全新中国战略的必要性,这一设想已在联合组阁的协议中提及,但目前还未出台一个全面性的对华战略。
德国基民党负责外交政策的国会议员瓦德普(JohannWadephul)批评德国现执政联盟在关键的重大外交与安全政策制定进度方面严重落后,因此在野党才提交有关文件。
记者:吴亦桐/程文 责编:毕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