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籲商界警惕中國工業間諜 過於天真隨時「被消失」

0:00 / 0:00

本周德國拘捕多名為中國做間諜的嫌疑人,德國情報部門再接再厲向德企發警告,要求他們對中國「不要太天真」及過度依賴中國。資深評論者認為,德國大企業一向「扮天真」,為了經濟利益而忽視中國間諜活動帶來的風險。

德新社(DPA)周三(24日)報道,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BfV)與德國經濟安全工作委員會(ASW)聯合召開主題為《中國在世界上的野心—對德國企業和政治安全的影響》的會議。

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副局長思南.塞倫(Sinan Selen)直接向與會的德企代表發出警告:「對中國不要太天真以及過度依賴中國。」

塞倫指出,中國企業雖然聲稱是私企,但必須服從中國國家利益。而中國擬在2049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經濟、科技和政治強權國家。中國最感興趣的領域包括航空科技、機器人技術及生物醫學技術等。

DE-NAIVE-042524-Photo 1 .jpg
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副局長塞倫日前警告德國企業:「對中國不要太天真。 」(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X 圖片)

塞倫表示:「德國情報部門越來越常看到試圖透過非法手段影響政治、商業和科學等典型的間諜活動案例。現在是商界領袖做出更現實評估的時候,德國在與中國夥伴關係和保護德國作為商業中心的地位方面,從非常天真和高度樂觀的態度,轉向更加現實、更具彈性和多元化的態度。」

他也表示,先前的例子表明,德國管理者們對與中國的貿易過於天真和樂觀,導致許多公司實際上已經解體。

塞倫也要求德國企業在與中國等專制政府打交道時要小心,例如德國企業應該對中國政府強制要求使用的稅務軟件保持謹慎,因為這些程式可以讓中共當局取得德國公司內部資訊。為了防範這種風險以及惡意軟件透過中國應用程式進行竊密,德國公司現在通常為中國員工提供在全球公司網絡之外運行的「空設備」。

評論:警告已引起迴響 料德企會重新審視與中國合作

德國時政評論者史明向本台表示,德國企業其實並不天真,只是過去太依賴中國市場,但此次德國大力拘捕間諜並引起巨大迴響,包括德國情報部門的警告,料德國企業會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作。

史明說:「其實德國企業一點都不天真,哪個不知道中國的危險?尤其是德國大企業,揣著明白賣糊塗,但是它看中中國市場。德國企業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天真不天真的問題,它就沒有充分的準備去應付中國這麼廣泛的間諜手段。BSF(巴斯夫)那大頭再喜歡中國,他也不敢說這事我不管。」

史明也指出,中國早在2016年推出的「軍民融合計劃」,已觸到德國和歐盟紅線,但當年德國情報部門的警示並未引起廣泛重視。他指相比美國及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德國防範中國風險和懲制中國間諜的行動都相當遲滯,但目前德國情報部門的警示已在德國各界達成共識,這也意味著德國在與中國打交道時,不會再在桌上「擺滿鮮花」。

史明說:「中國2016年起就開始進行軍民融合的項目,在西方情報機構眼裡,這是軍國主義的系統,這個是它現在非常警惕的一大原因。現在掀起反間諜這個事情,遠遠超出政府機構的操作,已經從政治蔓延到全社會,於是這一輪對中國體制上的深刻不信任就完成了。5年前,歐洲人對中國手上是捧著鮮花,現在歐洲人是帶著一把『手槍』。」

評論:隨著中國經濟下行 用安全換取中國市場變得不划算

在德國大學任職的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生朱瑞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認為,德國總理上星期帶商業代表團訪華,親歷中國無處不在的監視威脅,具有商業靈敏嗅覺的德國人,應該也 會捕捉到中國經濟蕭條的狀況。朱瑞又指,隨著中國經濟下行,中國政府反而加強國安立法,及在海外進行更肆無忌憚的間諜活動,讓德國政府和企業都明白,已經不再有吸引力的中國市場,風險卻在增加。

朱瑞說:「上星期德國總理和商界代表訪華期間,遭遇了比較嚴重的情報滲透威脅,這對德國是一個警示。隨著中國經濟衰退,中國明顯加強了針對德國政府和商界的情報活動,原先有些藏著掖著的做法,現在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德國和歐洲安全,換取中國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和市場,變得越來越不划算。」

德國警方在今個星期逮捕了多名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嫌疑人,其中包括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政客、歐洲議員克拉(Maximilian Krah)的華人助手郭建。

另外,3名試圖為中國政府竊取軍事技術資訊的嫌疑犯,也在德國西部被捕。德國總理朔爾茨直指,中國間諜案件「非常令人擔憂」。

記者:吳亦桐、董舒悅(倫敦) 編輯:施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