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料秋季前從移動網絡中拆除華為中興設備

0:00 / 0:00

多家德國傳媒引述官員消息,指當局為從移動網絡中剷除中國設備,已要求境內電訊營運商提供使用華為、中興設備情況的清單。德官員認為這些技術「讓中國有能力施加政治壓力」。移除計劃估計最遲會在今年秋前執行。分析認為,俄烏戰爭令德國覺醒,事件反映德中政治互信坍塌,料會輻射至其他西方國家。

德國多家媒體周二(7日)引述官員披露,德國聯邦內政部要求德國電信(Telecom)、沃達豐(Vodafone)和在德國的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列出已使用的華為和中興設備清單,為從移動網絡中移除這些組件做好準備。據估計,現時德國移動網絡中近 60% 組件來自華為。內政部將在夏季前對此進行嚴格審查並與電信商洽談,最遲將於今年秋正式禁用中國科技公司設備。

一名德國政府高級官員表示,這些技術「可以讓一個國家行使政治權力」;德國基民盟籍聯邦議員羅特根( Norbert Röttgen)表示:華為和其他受中國政府控制的供應商對我們的網絡安全構成風險。如果德國內政部最終禁止這些不可信供應商的5G組件,將是一個好消息。

 2023年1月,中興的5G設備獲德國資訊安全辦公室認證,但德國政府認為除技術審查外,一個公司是否受到其國家直接或間接影響具有決定意義。(德國資訊安全辦公室官網截圖)
2023年1月,中興的5G設備獲德國資訊安全辦公室認證,但德國政府認為除技術審查外,一個公司是否受到其國家直接或間接影響具有決定意義。(德國資訊安全辦公室官網截圖)

華為、中興否認產品存在安全問題。華為回應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時再撇清與中國政府的關係,稱不受任何外部組織或個人的影響;中興則稱產品安全,指今年1月,中興5G設備已獲德國聯邦信息安全辦公室 (BSI) 的安全認證。

德國法學學者、《歐華導報》前主編錢躍君向本台表示,即使華為如何自辯為不受中國政府控制的私企,其幫助中共極權在海外進行滲透的真面目已被德國認清。

錢躍君說:華為是中共的一個附庸,也肩負著中共向海外滲透的一部分任務。德國社會早就達成取消華為產品的共識,只是為了減少通訊領域的經濟損失,在三、五年之內逐步地取消。但現在中國對西方的政治對抗、甚至潛在的軍事對抗越來越強烈。所以無論從德國國家利益出發,還是受到社會民眾的輿論壓力,德國都必須斷然地拒絕中國通訊產品。

在德國的華人政治學者張俊華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德國為過去依賴俄羅斯能源付出代價,俄烏戰爭促使他們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被納入最高考量。

張俊華說:這次烏克蘭戰爭本身就是對政治智商的考驗,歐洲國家都開始覺醒,大家對中國所做的一切都很警覺。德國態度轉變就是一種政治智商的提高,必竟誰都不想有外來的一方監視、控制自己,那這個5G都是敏感的東西。

張俊華認為,今次事件是中國與德國乃至西方政治互信坍塌的信號。

張俊華說:安全涉及到各個方面,華為只不過是一部分,如果在政治互信很好的情況下,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政治互信一存在問題的話,這些都可能成為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傳染給西方。

德國新《 IT 安全法》於2021年7月生效,該法規定電信運營商必須獲得5G敏感網絡組件的批准。德國的電信運營商預計中國科技公司的設備不會被通過,因此一直以來沒有提交華為設備的新申請。但此間留有巨大漏洞,在新法生效以前,電信商在4G網絡中安裝了大量華為、中興設備,通過軟件升級將獲得5G功能。

德國政府的新審查計劃顯然是針對這個漏洞。德國聯邦政府指出,技術審查雖具有意義,而科技公司是否直接或間接受到國家影響也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的《安全法》要求公司必須與政府合作,雖然中國科技公司否認必須遵守中國安全機構的指示,但德國政府顯然認為不可信。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指責德國政府用國家力量干預市場。(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官網截圖)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指責德國政府用國家力量干預市場。(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官網截圖)

周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發表聲明,稱近年來不斷有國家和反華勢力以莫須有罪名抹黑華為。中方堅決反對德國在對華合作中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干預市場。

記者:吳亦桐/程文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