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資產投資與利潤回報脫節 總負債超一百萬億

0:00 / 0:00

中國財政部日前公布,本年度前十一個月,國企負債總額首次突破一百萬億人民幣。對比十年來的歷年數據,債務增幅遠高於其餘指標,而利潤增幅則依然低迷。這顯示習近平宣稱要“壯大國企”的憧景未能如願。(黃小山 / 海藍 報道)

這份由財政部資產管理司在上週五(22日)發表的通報中稱,今年1至11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46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萬6千億元。而資產總額151萬億元,負債總額一百萬億多元。

官方對全國國企運營狀況界定為「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穩中有進」。

但如果與十年前數據對比則發現,如今的國企資產總額增幅為337%、而總負債的增幅則高達395%,負債率達65.9%,與去年的66%接近。

但相比2007年,今年前十一月國企總收入增幅為159%、但利潤增幅則只有60%。遠低於資產和債務增幅。如扣除通脹因素,十年高速擴張的國企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都顯示出極其低迷的狀態。

而另一個被質疑的問題是,國企五年來最高的資產負債率為2015年的66.3%,面對大量國企的債務違約,官方從去年力推債轉股。而去年和今年的的統計中如何處置這一部分實質性的債務,官方亦並無說明。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紹政認為,作為學者,不能評價其數據是否真實可信,這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才能得出結論。而據現有數據顯示,利潤的增幅遠低於資產和債務增幅,這顯示國企的效益依然低下。

楊紹政說︰它的那個資產這十年增長還是很快的,但是它的利潤增長相對它的資產增長慢得多。從這個反應的數據來看的話,應該說是效益很差的。我們做學術研究而言的話,也只能依據他們現在發佈的一個數據。分析處理這個數據看能不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如果能得出的結論不合理,那麼是不是有其它因素導致的?如果不是,那麼是數據本身的問題。

觀察人士潘先生在解讀該數據時稱,國企首先從考核模式上,就忽視利潤本身。此外,近年來官方鼓吹的去槓桿,其實主要都是對民企的限制。而即便是國企經營不善,但也因為有體制保護而免責。

他說︰國有企業啊,這個一直是個問題。他們的業績考核啊,會考核營收的增長,但是他們不考核利潤,這個風險是很長時間存在。現在所謂的動態平衡,就是釋放流動性,實在不行了,就釋放一點。所謂去槓桿,大量的是去在民營企業的頭上。對民營企業根本不貸。但是銀行大量貸給國企啊。前幾年有陝西省委出面,協調銀行貸款給國企員工發工資。還不起又怎麼樣?反正企業也不是我的,從領導來說,這個事情不是我能解決的。都是這樣的。

本台記者試圖想財政部瞭解近年來國企的真實狀況,特別是債轉股部分的統計標準,但財政部沒有接受採訪。

2016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國企改革作出批示,稱「國企要遵循市場規律,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淘汰過剩落後產能」。但國家主席習近平則作出了相反的批示,稱黨要加強對國企的領導,必須理直氣壯地做強做優做大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