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大陸電視劇《白鹿原》,在播出第一集後突然停播,網傳或許因內容涉及政治而遭停播,但劇方和電視台方面則沒有交代原因。有評論作家認為,大陸的審查制度扼殺了作品的創作,估計該劇的停播與審查標準的改變,而遭上級勒令叫停。(文宇晴報道)
改編自已故作家陳忠實同名小說的大陸電視劇《白鹿原》,內容以陝西關中的白鹿原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鹿姓兩家三代的恩怨糾葛,表現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歷史變化。劇集原於周一(17日)播出第二集,但被取得播影權的安徽衛視和江蘇衛視臨時抽起,改播其它節目。
該劇的出品人回應媒體查詢時表示,不太清楚臨時停播的原因; 總發行人則大派定心丸,稱"沒事兒,敬請期待"。而已播出首集的2家電視台相關人員,異口同聲表示還在等通知。及後《白鹿原》電視劇的官方微博回應稱,"爲取得更好的播出效果,電視劇《白鹿原》將擇機播出,感謝大家關注!"不過卻沒有交代突然停播的原因。
網民對停播表示意外,紛紛在電視劇的官方微博表示關注。同時亦傳出,因劇集的內容政治不正確而遭停播。
河北資深媒體人朱欣欣表示,大陸的書籍出版均受管制,作品因審查遭停止出版時有發生,但是如果已經通過了審查,就證明已經符合了要求。在商言商,這時候出品人才會籌備和開始拍攝電視劇,因而電視台也不會隨便調動安排。
他估計《白鹿原》的停播或許也是按照上級指示,但究竟是否如傳言中所說的,因內容涉及政治原因而遭停播?還是其他原因?因為劇集只是剛剛播出,消息有待確實。
朱欣欣說:不常發生的情況,一般來說(劇本)通過了審查,但突然停播是很少見的。當然是按照上面的指出不讓通過(播出電視劇),是劇本本身的原因還是其他原因,還是其他原因要搞清楚。
旅居德國的評論作家長平認為,劇本通過了審查,只能反映當時符合審查機構的要求,因為這個審查的標準會隨著掌權者的改變而作出調整。
長平說:由於這部作品是反映中國100年的歷史,最近一個很大的變化是對歷史的陳述、解讀、控制比以前有所增強。以前通常認為歷史是放在文學或是學術領域是可以有一些自由度的,但是現在對百年歷史、抗戰歷史、黨史的控制都有所增強,所以我覺得跟這個是有關係的。
1992年3月成稿的《白鹿原》曾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1997年榮獲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第四届茅盾文學獎。維基百科資料稱,有報道引述《白鹿原》的責編透露,茅盾文學獎評審會曾給陳忠實打電話,轉述對作品中涉及政治等意見,要陳忠實修改品。後來陳忠實删改部分內容後推出了修訂本才獲獎。
電影版的《白鹿原》在2012年第62屆柏林電影節上,是唯一一部進入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並获得柏林影展"摄影艺术奖"。同年作品翻譯成法文,短短一個月已經賣了3千本。
長平指出,大陸的審查制度無疑扼殺了作家的創作性。為了迎合市場和銷售,作家不得不調整內容,因而令作品的深度和大大降低。
長平說:中國作家在特別是最近10、20年以來,基柾沒有甚麼精神領域的成就,包括諾貝爾文學家莫言,之前可能他有一些創造性的作品,但是現在木看不出他有甚麼能力再創造好的作品。其他作家也是這樣,就是都去迎合市場。
綜合大陸媒體報道,改編的《白鹿原》電視劇從買斷版權、籌備到完成拍攝,歷經了15年時間,總投資近2億2千萬元,總共有85集。該電視劇原定去年12月底首播,可是拖到周日(16日)才播出了一集。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