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社資料圖片
習大大「師承」毛澤東舉世皆知;在毛澤東的字典之中,「秋後算帳」四字絕對佔重要一席位。
1957年,毛澤東藉著「大鳴大放」運動誘使全國黨外人士、民主黨派和知識分子「提意見」,後來中共根據這些意見,把幾十萬人打成「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並引發其後的反右運動。
雖則毛澤東故去,但其「秋後算帳」作風從來不乏繼承人。事實上,「秋後算帳」在中共成立以來就從無缺席。
在1989年民主運動,學生的其中兩個主要訴求是取消《人民日報》4月26日《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以及承諾不秋後算帳。當時強國政府也曾答應不會秋後算帳,但李鵬政府加強宣傳「426社論」的做法,加上黨執政40年來的歷史記錄,令學生們選擇不相信政府不秋後算帳的承諾,結果也證明他們並沒有錯判形勢。
香江前年出現反修例運動,先後出現一百萬人上街,二百萬人上街的波瀾壯闊場面;面對洶湧群情,林鄭政權也是先作「策略性退卻」,把惹起軒然大波的「逃犯條例」修訂案撤回,但一年後共產黨就露出狐狸尾巴,先是制訂《港區國安法》,再把黎智英、黃之鋒、周庭等人收柙;至2021年更一舉圍捕50多名民主派人士;當然,這招「秋後算帳」,其實早在習大大的劇本之中。
在對外關係上,共產黨也把「秋後算帳」這一招數「用到盡」。花旗國總統侵侵近年積極打擊獨裁政權,共產黨難攖其鋒,也做了不少「戰略性退卻」;等到現時花旗國政府換屆,被曝早在2014年就將95%的股份賣給了親共港商和台商的《福布斯》雜誌就立即發文,呼籲商界不要聘用侵侵政府的官員!
俗語有云:「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小人報仇呢?一有機會就會給你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