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立法「反脅迫措施」劍指中國
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周二(6日)就「反脅迫措施」立法達成協議,料經過最後批准程序後,可於今年秋起實施。台灣駐立陶宛代表指,中國經濟制裁立陶宛懲其友台立場,促發歐洲出台相關政策。學者分析,歐洲乃至全球民主國家進一步在對華立場上達成一致。
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就「反脅迫措施」(Anti-Coercion Instrument, ACI)達成協議,新法規旨在加強歐盟及其成員國對抗他國經濟脅迫,以更好地捍衛其在全球中的利益。
歐盟委員會就「反脅迫措施」發聲明表示,法規首先是對任何潛在的經濟脅迫起到威懾作用;如果仍然發生經濟脅迫,該法規會提供一個通過對話和接觸要求第三國停止脅迫的途徑;如果接觸失敗,該法會授權歐盟針對脅迫國家採取各種可能的反制措施,包括徵收關稅、限制服務貿易以及限制獲得外國直接投資或公共採購等。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接受本台採訪時指出,新法推出後,歐洲的對華政策與G7走向一致,顯示更多民主國家合作形成反中國經濟脅迫聯盟。
黃鈞耀說:不僅僅在歐盟,也呼應G7,G7的公報當中也特別點出了G7國家必須加強在反經濟脅迫上面的共同合作,而歐盟完成了這塊拼圖,對全世界民主國家會產生非常大的激勵,以及整合民主國家反中國經濟脅迫的機會,執行的效果會非常的快速。
談到歐洲對華政策的轉向,黃鈞耀說,中國經濟報復歐盟國家立陶宛,以懲其友台立場,成為歐盟出台「反脅迫措施」的催化劑。
黃鈞耀說:我們2021年在立陶宛設處的時候,中國採取一系列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違反它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應盡義務的非法的制裁,不僅是針對立陶宛,也形成對歐盟的脅迫。歐盟是一個共同市場,成員有權利決定自己要怎麼樣安排產品的生產、供應,歐盟採取了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控訴案、加速了反脅迫工具,我相信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打壓讓這一進程具體化。
2021年11月,歐洲第一個以「台灣」名義的代表處在立陶宛首都紐爾紐斯正式設立,中共為報復立陶宛發展友台關係,對其展開經濟制裁。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立(Gabrielius Landsbergis)當時致信歐盟高層,要求對中國的行為做出回應。 12月,歐盟發布該法規的草案;今年1月底,歐盟就此向世貿組織提告;3月28日,歐盟通過「反脅迫措施」的立法。
另外,包括立陶宛在內的波羅的海三國早前已相繼退出中國主導的「17+1」合作機制。捷克、意大利也有意跟進。
法國大學教授張倫向本台分析,該法規的出台,宣告了歐盟是一個共同體,令中共試圖用經濟手段分化歐盟的企圖徹底粉碎。
張倫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歐盟作為一個政治主體,在捍衛自己的利益,在協調一致行動上,其實是開始越來越多的展現這種一致性。
張倫說,該法主要針對目標為中國和俄羅斯。他指習近平治下中國對內打壓人權、對外推行戰狼外交,歐盟在新冠疫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後,加速重新定義對華關係。
張倫說:隨著習近平主政之後,中方在外交上的咄咄逼人,在內部對人權的壓制,中方以為中方的市場可以使得跟西方打交道過程當中無往而不利,在這種背景下又有新冠、俄烏戰爭等等事件的鋪墊,使得西方民主國家沒有了退路,所以出現歐洲反對經濟壓迫的法律完全是在邏輯當中,歐中關係不可能好到哪去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周三(7日)例行記者會上,敦促立陶宛「早日回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以及呼籲歐盟與國際社會能一起共同反對美國的經濟脅迫。
記者:吳亦桐/胡凱文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