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臉識別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國媒體披露,有網民在網上兜售數以十萬計的人臉數據,賣家更聲稱,無論性別、國籍、膚色及拍攝時的場景,應有盡有,甚至可以特別為客戶訂製,其「神通」之大令人恐慌。由此可見,一條以出售人臉數據為目的「黑色產業鏈」已經形成。(喬龍 / 程文 報道)
《新京報》報道,該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網上有一些私下售賣人臉數據的賣家,有發帖者稱8元(人民幣,下同)可買3萬張人臉照片。有賣家表示可以提供「更多渠道」的人臉圖片,按照3000元可買24000套人臉照片來計算,相當於一套只要一毛多。還有賣家表示,其出售的照片大部分來自朋友圈,且沒有取得對方同意。
《新京報》記者在IT社區、網絡商城等多個平台搜索發現,有不少人臉照片可供免費下載或付費購買。付費金額由帖子發布者自定,多在10元到20元左右,如有發帖者表示可以8元購買60名志願者的每人500張照片,共計3萬張照片。該報發出的微信截圖所顯示的對話中,賣家可提供不同國籍、膚色、性別及年齡的圖片,還可為客戶訂製特定場景下的人臉圖片。
由此可見,一條出售人臉數據為盈利目的「黑色產業鏈」已在中國形成。
中國的人臉識別系統通過分布在小巷的監控鏡頭,監視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官方的解釋是「為了懲治罪犯,維護社會穩定」,並表示「不會泄露公民隱私」。
瀋陽網民趙茜周四(5日)接受本台採訪時說,人臉識別系統已經成為政府重要的「維穩工具」,對百姓而言,無處不在的攝像鏡頭,讓人們失去私隱。
趙茜說︰在中國這種事情細思極恐啊,你想,人臉識別技術更多的好像是用來「維穩」,他(政府)就是把你的所有信息,全都攝入高清攝像頭內,你(被監控者)在任何地方出現,警報就會想起,你的行蹤被定位。我覺得這件事(人臉識別)讓人很無奈。
早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拍攝一部短片,BBC記者在貴陽挑戰中國「天網」系統,結果在7分鐘內就被中國警察「捕獲」。
中國開發人臉識別系統的大華股份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殷俊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說,「我們可以追蹤到,出現每一張臉都可以對應他的身份證以及他在過去一周他的行徑路程,我們也做了人和車的匹配。同時人像匹配還包括親屬關係匹配,然後是你經常接觸的人員之間的匹配,當攝像機佈置到或我們傳感器佈置到一定密度時,我們會經常地知道你經常跟誰在一起。」
目前,中國各地的監控鏡頭已經有上千萬個,覆蓋城市的「天網工程」利用圖像採集、傳輸、控制、顯示和控制軟件等設備組成,對固定區域進行實時監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控系統。還有針對農村的「雪亮工程」覆蓋每一個鄉村。今年11月上旬,浙江理工大學一位教授因此狀告杭州野生動物園的「刷臉」侵權一案,再度引發民眾對個人私隱的關注。
北京法律學者王鵬對本台說,目前官媒及民間對「刷臉」的關注度,通常集中在是否侵犯個人私隱的層面,而忽略了人臉識別系統的真實危害。他說,目前談法律責任,其實是偏離了當初人們對人臉識別系統的擔憂。
王鵬說︰他現在沒有去反對人臉識別的運用,而是說甚麼樣的人,甚麼樣的機構,誰才能夠使用人臉識別系統。我看到輿論從來沒有質疑國家,質疑公安部門。人臉識別技術只要使用,他就有可能侵犯公民的隱私。公安部門使用這種技術比任何個人使用這樣的技術,危害都大。
中國的中央電視台曾經報道,全國已有兩位多萬個擁有監控功能的攝像鏡頭,並具備對人的檢測識別功能;如今加入人臉識別,可令其監控能力大大增強。王先生說,其中一批由上海及杭州生產的攝像頭,分辨率高達數千萬像素。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