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捕魚業全球擴張】中國漁船全球非法捕魚猖獗 各國執法機構無法阻止(二)
2023.10.12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2022年3月,頒布一項禁止俄國海產品進口的行政命令,目的在剝奪普京將數十億美元用於對烏克蘭戰事上的可能性,然而國會議員隨即表示該項禁令無法實行,因為美國進口商通常不甚清楚漁貨的確切捕撈處,且交易數據顯示,有近三分之一標記來源為中國的野生魚獲,捕撈地點其實是在俄羅斯海域。
這項尷尬的挫敗不僅突顯了全球海產品供應鏈的不透明,也引發美國立法單位、海洋保護主義者、消費者權益倡導者和人權組織群起呼籲,要求美國進口商對海產品進行「從魚餌到餐桌」的追溯,以確保海鮮商品並無涉及勞工與環境犯罪、或違反對「放逐國家」(例如:朝鮮、伊朗)的制裁令。
自2022年6月俄羅斯海產品進口禁令正式生效後,根據衛星資料和出口紀錄顯示,至少有31艘中國魷釣船仍在俄羅斯海域捕撈,其中幾艘船所隸屬的公司,甚至直接向美國及歐盟出口海產品。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海產品都是由中國捕撈、加工並出口。中國擁有一支遠洋船隊,規模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兩倍多。按重量計算,這支遠洋船隊捕撈的海產品中,超過70%是魷魚。
然而中國船隊卻被評為全世界最惡名昭彰的船隊,他們除了放任非法和毫無規範的捕撈行為外,也常有強迫勞動的情形,此外還與無數犯罪行為掛勾,包括阿根廷海域襲擊事件、經常性關閉漁船的發射器(此舉違反中國法律),並違反聯合國制裁令在朝鮮海域進行捕撈。此外,船隊還對外國和中國船員施展暴力、工資拖欠、嚴重迫害船員和販運人口。
供應鏈追溯困難重重
由於漁船離岸甚遠,在公海上不斷移動,使得各國政府很難實施管轄,因此追溯海鮮供應鏈變得格外困難。美國華府研究機構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環境安全項目主任尤澤爾(Sally Yozell)表示,漁獲在漁船、運輸船、加工廠和出口商之間交接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追溯缺口,「大部分的海產品是由中國漁船捕撈或在中國進行加工,這讓整個供應鏈更難透視。」
有些從中國進口的美國公司宣稱進自家的海鮮食品並未涉及犯罪行為,因為中國加工廠都有提供「漁獲證書」,清楚標明捕撈地,甚至能追溯到捕撈船隻和地點等細節。但從事永續漁獲顧問的非營利組織「聰明漁獲」(FishWise)的路易思(Sara Lewis)表示,這些文件相當不可靠,因為它們是屬於自行申報,通常難以核實,且填寫單位是加工廠而非實際發生犯罪行為的船隻。此外,這些漁獲證書對勞動條件沒有任何說明。
為了深入探討從「魚餌到餐桌」的供應鏈追溯問題,一組調查記者選擇了跟蹤多地的中國漁船,包括接近朝鮮、岡比亞、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海域。在特殊情況下,記者甚至親自登船進行檢查。他們使用衛星技術將這些漁船從海上追蹤到返回港口,然後再觀察和記錄漁獲如何被轉運到冷藏船,以及最終如何從港口運到各個加工廠。記者還在港口拍攝了將漁獲運往加工廠的貨車。最後,通過分析出口記錄,記者成功地追蹤了這些海產品流入歐盟和美國超市、餐廳和食品服務公司的流向。
這次調查揭露了交接過程中的追溯漏洞。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以西約350英里處,一艘中國魷釣船上,一名漁工打開了位於數層甲板下方的冷凍儲藏室,露出一堆裝在白色袋子裡的冷凍漁獲。他解釋說,他們不會在袋子上註明捕撈船的名稱,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將漁獲轉移到同公司的其他漁船上。這讓漁業公司更具靈活度,但也使得下游買家無法確認實際捕撈漁獲的漁船。
在另一艘船的駕駛台上,中國籍船長翻開他的漁業日志,上面理應載明何地、何時和漁獲內容。但除了前兩頁有記錄外,其餘的都是空白。船長對此情形僅表示,「沒人會寫這些東西」,也說公司的地勤人員之後會把資訊補上。而加工廠裡,輸送帶上的魷魚通常不以捕撈的漁船來分類,而是根據市場願意出高價的重量、品質、大小和類型來進行分類。
海鮮是世界上野生蛋白質最終主要來源,也是最龐大的國際貿易食品。專家們也列舉了他們對中國主宰這一市場感到擔憂的各種原因。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索姆韋伯(Whitley Saumweber)和洛夫特(Ty Loft)等政治分析家表示,中國對遠洋捕漁的近乎壟斷「威脅到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尤其是最依賴漁類作為蛋白質來源的發展中國家。
美國立法單位指出,中國依賴非法捕撈的行為也使美國漁民處於競爭劣勢。美國加州眾議員霍夫曼(Jared Huffman)和路易斯安那州眾議員葛雷夫(Garret Graves)在2022年6月寫給拜登總統的信中提到,「我們不能繼續容忍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以濫用海洋資源和侵害人權的方式,衝擊到我們國內的誠實漁民,」此外,「解決『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illegal, unregulated and unreported fishing,IUU)相當重要,因為這不但能確保民眾食用安全健康的食物,更能捍衛他們的經濟利益。」
捕撈漁業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職業,這些船上的人權侵犯和惡劣條件有充分的文獻記錄。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和人權觀察等人權倡議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皆警告,購買海產品的消費者無法得知自己是否在無意中,成為這些犯罪行為的共犯。消保權益倡議者則提到其中的健康風險,因為有15至30%在美國家庭餐桌上享用的海鮮,根本與標示不符。
由於缺乏追溯機制,許多美國人所食用的海產品亦是來源不明。除了帶來潛在的健康風險,也如環境正義基金會和人權觀察等倡議組織所言,很難確定哪些魚是由非法捕撈和不良勞工條件的船隻所捕獲的。
海洋保育組織(Oceana)和綠色和平(Greenpeace)等海洋保育團體則表示,根據聯合國漁業監督機構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漁業資源已被過度捕撈(自1974年以來暴增3倍),海洋中的魚類愈來愈少,因此漁業公司有義務停止非法捕撈行為。
海產來源難查明 調查進度緩慢
美國為了阻止違禁商品進口,制定了多種供應鏈法規。除了對朝鮮、伊朗、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等國的制裁外,也有法律禁止產品涉及人口販賣、監獄、維吾爾、朝鮮或強迫童工等行為,但由於對漁船上所發生的事情所知有限,因此這些法律對海鮮食品而言,效果相對薄弱。
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前強迫勞動項目經理肯尼迪(Ken Kennedy)表示,由於此類調查進展極度緩慢,並會讓國際貿易協議復雜化,因此美國的立法者和政府機構通常沒有足夠的政治決心,去全面執行反奴隸制或產品追蹤的法律。
美國政府在海產品監控方面普遍未重視中國漁船,儘管它們與勞工和環境問題密切相關。根據美國貿易數據,來自中國的進口海產品中,有超過17%是非法捕獲的。「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是一間專門研究組織型犯罪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他們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152個從事非法捕撈的國家中,中國排名第一,俄羅斯排名第二。2020年,美國勞工部還指出,中國的魷釣船尤其傾向使用移民和被囚禁的勞工。
2016年,美國政府設立了《海產品進口監測計劃》(Seafood Import Monitoring Program),要求進口商自捕撈點、到進入美國的整個過程,都要有詳細記錄。這個計劃主要是針對可能有非法捕撈和標籤造假疑慮的海鮮食品物種,但卻未提及違反人權和迫害勞工等問題,且受監測的13個物種當中,並未包括魷魚。直到2021年,負責監督此計劃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才宣布將根據新標准,也就是捕撈船隊是否涉及人口販賣等問題,來擴大納入更多物種。
根據NOAA外交事務專家珀爾(David Pearl)表示,魷魚的商業品種其實高達30至40種,但美國海關人員目前僅能追溯2至3種,這無疑是個問題。此外,即使漁業公司保留進口記錄,仍可向聯邦主管機關申請不必對外公開進出口數據的豁免,實際上也有許多公司如此操作。
有些海鮮食品零售商在新聞稿、商店網頁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檔案中,宣稱他們實施的供應鏈標准可確保不涉及非法或迫害行為。但美國綠色和平(Greenpeace US)組織的海洋運動主管霍斯瓦(John Hocevar)則說,所謂的企業責任計劃,大部分都只是自我監管,缺乏第三方的監督或驗證,關注的重點是環境問題而非人權問題,並且只規範加工廠,未涉及最有可能發生犯罪行為的漁船本身,因此效力不彰。
史汀生中心的主任尤澤爾也說,即使只是想瞭解捕撈國家都已是相當困難。美國聯邦法律雖要求零售商必須告知消費者各式食品的原產地,但卻省略了經他國加工後再出口的海產品。比方說,俄羅斯漁船捕撈的漁獲在中國加工,最終就會被標示為中國產品。
商家消費者或無意間成為共犯
即使是聲稱對環境和勞工負責的公司,也被發現與存有犯罪與風險指標的中國船隻有關。魯傑羅海鮮公司(Ruggiero Seafood)的網站上表示,該公司不販售非法捕撈的海產品,但卻與一艘在2019年違反聯合國制裁、逕行於朝鮮海域捕撈的魷魚船有關。而美國最大連鎖超市之一的克羅格(Kroger),網站上標明「從未明知故犯」購買非法捕撈的海產品,但該公司卻與一艘2020年在印尼非法捕撈的中國漁船有關。而以「更美好的明天」為口號的歐洲最大連鎖超市利多(Lidl),雖強調負責任採購的承諾,但自有魷魚品牌Eridanous的合作加工廠,卻至少與三家可疑的漁業公司有關,這三家漁業公司旗下的漁船,都有違法捕撈的紀錄,包括在北太平洋和和南太平洋的主要魷魚漁場長時間中斷訊號、在秘魯經濟特區進行非法捕撈,甚至有割取鯊魚鰭的行為。
魯傑羅海鮮公司和克羅格均未對此做出回應。利多超市則表示該公司反對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的捕魚活動,並已將調查結果向供應商舟山西峰水產(Zhoushan Xifeng)求證,後者則聲明並未涉及任何違規的捕撈。
許多大型海鮮食品公司現已加入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產業計劃,確保可溯性和永續性。MSC發言人馬克斯(Jackie Marks)表示,這項計劃是主要預防環境犯罪及追溯漁獲來源,而不是漁船上可能存在的勞役問題,不會對勞動條件進行評估,也不會對漁船進行像是拖欠工資、毆打、債役或人口販賣等犯罪行為的檢查。反之,MSC主要是聚焦在加工廠是否衛生、標籤是否正確,還有能否識別供應鏈中所有的漁船和加工廠。欲取得MSC驗證的漁業和海鮮食品公司,必須提供文件,表明過去兩年內並未因強迫勞動或相關犯罪行為而遭到起訴,漁業公司也必須報告他們採取了哪些措施防止此類犯罪。
美國政府已對個別案件採取行動。例如,2022年12月,美國財政部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法案》(Global Magnitsky Act),對大連遠洋漁業公司(Dalian Ocean Fishing)和平潭海洋企業(Pingtan Marine Enterprise)這兩家中國大型漁業公司的董事們實施制裁,因為這他們旗下150多艘的漁船中,有部分被指控涉嫌強迫勞動和非法捕撈。
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責任在於阻止涉及強迫勞動的進口品進入美國,在過去五年中,該機構加強執法力度,盡管他們曾針對台灣籍的長線金槍魚捕撈船下達過禁令,但即便有證據顯示中國的魷魚船是問題最嚴重的一方,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至今仍未對其採取行動。
**********
本篇報道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非營利新聞組織「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製作。感謝Ian Urbina, Joe Galvin, Maya Martin, Susan Ryan, Daniel Murphy and Austin Brush共同報道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