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場案」周五(31日)續審,辯方律師就涉及何桂藍的專訪,呈上其他傳媒的報道,內容與《立場》大同小異。前總編輯鍾沛權相信,反映大家一致不同意文章會造成實際國安風險,他並批警方以「大包圍」方式下載文章後從中搜證。另就控方指梁晃維在專訪中,認為「光時」口號會引來被捕的擔憂毫無根據,辯方引述政府2020年的聲明,提及「光時」口號有港獨含意;另亦發生多宗拘捕事件,鍾認為引證梁的擔憂有事實基礎。
相信《立場》與其他傳媒專訪意圖和動機一致
就涉案《立場》文章〈【立會選戰】何桂藍專訪 — 除下記者證後,還有人與她同行嗎?〉,余若薇在覆問中指,控方曾指控《立場》透過文章為何桂藍增加曝光率及「捧佢」,鍾曾否認,她於是列舉4篇其他傳媒訪問何桂藍的文章,指同時期亦有數間傳媒訪問何,而這些訪問與《立場》文章內容大同小異,同提及何由記者身分轉變至政客及其「破局」政治主張,問鍾有關傳媒發布文章的意圖。
鍾指當中《眾新聞》及《端傳媒》的文章都是有質素,是行內被推崇、被肯定的傳媒機構,相信《立場》與他們的意圖和動機一致,認為需要記錄及報道政治人物的背景、政治思想的來源、其主張和未來的計劃。
庭上呈民調顯示《國安法》後港人對中央信任回升
他在覆問亦指文章「絕對唔會」引起憎恨及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有即時及實際的風險(real risk)。他並指,警方早於2021年6月22日因收到《立場》可能把文章下架的消息,開始大量下載文章,惟在當日前,《立場》無收過來自執法部門的信件或聲明,指控文章造成即時危險、內容不實;而警方在《蘋果日報》倒閉後,才根據情報以大包圍方式先下載數量不明的文章,繼而揀選多篇文章找證據,故認為警方不是因為文章實際製造風險,或有任何客觀現象、事件或資訊,顯示文章煽動具體仇恨或叛離行為。
另外,控方曾指稱案發時間本港社會不穩,《立場》文章的批評引起市民憎恨中央政府,辯方就向法庭呈上《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市民對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1992年2023年)調查,余若薇並指出,當中顯示《國安法》通過後,港人對中央信任程度由-43%升至-29.4%,2021年上半年更進一步上升至-2%,鍾就確認,上述結果肯定無法支持控方的說法。
不能理解為何控方沒有找出相關資料卻提出質疑
至於另一檢控文章,〈【專訪】高歌《熱愛基本法》仍被DQ 梁晃維:可能連區議員都時日無多〉(刊於2020年8月12日),控方曾問及鍾沛權對專訪中梁稱:「《國安法》無孔不入,好像每一日國安都只是等大家講『那四個字』,就去捉人」的四字何解;鍾當時估計是「光復香港」。控方就指警方不曾表示單憑叫「光時」口號會即時作出拘捕,質疑有關擔憂沒有根據。
不過,余今天呈上政府於2020年7月2日刊出的〈特區政府聲明〉,指當中提及「光時」口號有港獨、顛覆國家政權等含意;另外,亦有多篇傳媒報道,顯示有人因展示「光時」而被捕。鍾回應,上述報道引證梁的擔憂有充分事實基礎,直指:「唔知點解控方搵資料會搵唔到出嚟,但又要質疑呢樣嘢。」
法官郭偉健問及「膠」是否一定負面
而就專訪鄒家成的文章〈【專訪】由「無人識你喎」到新東初選出線 鄒家成:證明本土理念係有得贏〉(刊於2020年7月27日),余引述鄒家成的訪問及其Facebook帖文,反駁控方指鄒視政權為敵人,指鄒的敵人為「政棍」、「大中華膠」、「過氣或老派嘅民主派」,並着鍾解釋「大中華膠」何解。
鍾指「大中華膠」可指認同中國文化、中國身分和在政治議題上,會一併考慮香港及內地利益的人,其間一度引起法官郭偉健關注,問及「『膠』係咪一定負面?」鍾於是回答,有人會用以自嘲,但亦有人不介意,甚至認為「你話我膠都好,我就係膠」。
911後美社會氣氛敏感仍沒限制「叛國」聲音
對於控方在盤問時,曾多次提到DQ立法會議員或參選資格是有法可依,余若薇在覆問中引前香港大律師公會時任主席石永泰於2015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這的演辭,指「法治」概念不僅是只懂盲目地「守法」,更包括尊重獨立的司法機構,演辭並提及公眾或傳媒評論、批評政府行政舉措,是希望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回應,官方不斷重覆「依法辦事」,有低貶法律、混淆視聽之嫌。鍾同意石所言,認為對法治的理解,不應只停留在「依法執法」的層次。
另外,控方盤問時曾問鍾會否在911恐襲後訪問拉登,余若薇今問鍾是否知悉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將拉登訪問刊出?鍾表示有印象,並指不會理解為CNN因支持拉登而作出報道,指當時在美國,有不少異見人士及知識分子,曾批評恐襲事件的深層原因,並惹來他人批評是「叛國」,惟這些「叛國」聲音沒被限制發表及討論,且911後美國社會氣氛較2019的香港更敏感,但當地傳媒不僅有轉載拉登訪問,亦容許為恐怖主義提供理由的論述自由發表和討論。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記者:吳婷康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