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爭為老一輩的華人留下慘痛的回憶,但亦有一些人站在不同角度上看這段歷史。這些被稱為「精日」份子的人,經常會受到公眾責罵。發生大屠殺事件的江蘇省南京市,更計劃立法,凡否認曾發生南京大屠殺及侮辱死難者的言行,都可能會觸犯刑事條例,當局可以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等罪處理。這是大陸首次針對「精日」行為立法。(黃樂濤 報道)
「精日」為「精神日本人」縮寫,意指在精神上已經把自己視同為日本人的中國人。大陸近年來經常發生「精日」爭議。南京市周二(28日)舉行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將《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草案)》提請審議,草案擬對「 精日」 行為劃定「法律紅線」,並設立罰則,是首次針對「精日」行為立法,其他省市或將效法。
草案列舉三種典型的「精日」行為,包括歪曲、否認南京大屠殺史實,使用日本軍服或道具拍照,侵害大屠殺死難者、幸存者的名譽等,而侮辱、誹謗他人,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違者將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處罰,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草案還規定,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時,在主要道路上行駛的汽車要停駛鳴笛致哀一分鐘,道路上的行人、單位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就地默哀一分鐘,國家公祭活動期間,要限制公共娛樂活動,禁止設置與悼念主題不相應的門牌店招、廣告等。
對於南京市打算立法禁止「精日」行為,要求改變受訪聲音的南京市居民賴先生周三(29日)對本台表示,雖然這個規定涉及到南京民眾,但因為話題比較敏感,很多人都不敢發表意見,他亦怕受當局打壓。他不同意當局定下這條法例,因為民眾都是不滿中國現在的情況,才會出現「精日」行為,不是以高壓手段就可以改變民眾的思想。
賴先生說: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我覺得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強制老百姓吧,她(當局)實際上,我覺得不太現實,如果我在家裡,她強制我,她知道我怎麼做呢?
另一名南京居民蔡先生表示,當局一遇到民眾表達不同意見的時候,就喜歡以這種方式控制民眾,不讓民眾做一些政府不滿意的事情。他指,若果這條法例真的實施了,為免惹上官非,自己的言行會更小心。
蔡先生說:現在講話也在考慮,每句話不敢多說,真話不敢說?你知道吧?她們(當局)沒有甚麼法律,她們可以隨便抓人。
不過,研究歷史的《炎黃春秋》前副總編輯王彥君表示,二次大戰發生的事件,令人們留下慘痛的經歷,民眾不應該做出侮辱死難者的行為。
王彥君說:這件事我覺得在南京這個特定的地方,立這個法例可能是有道理的,我覺得(精日行為)可以這樣理解,是傷害了民眾的感情,大屠殺、打了8年的戰爭,對中國的傷害是很大很大的,這些感情不是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可以平息。
早在今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英雄烈士保護法》,當中也包括針對「精日分子」的條款。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當時曾指,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也將結合南京實際情況,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要加大教育、管理和處罰力度,嚴肅處理美化侵略、傷害民族感情等「精日」行為。
近年來大陸各地發生多宗「精日」事件,於本月12日,安徽馬鞍山市一名18歲男子在網上稱「安倍首相是我親爹」,3月8日,有男子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錄製影片,其間出現「侮辱」言詞,遭南京警方行政拘留8天,而於2月,兩名男子穿著日本軍服,在南京紫金山抗日守軍碉堡前擺造型拍照,遭行政拘留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