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報道,中國2014年設《反間諜法》後,至今共拘捕17名日本人,其中一人更死在獄中。記者調查發現,被捕的日本人在商業、文化領域上與中共關係越近者越容易被視為「間諜」。有因《反間諜法》被拘禁多年的日本人回國著書,首度披露閉門審訊的判罪書,單是與領事用餐閒聊朝鮮也會被視為「間諜」。有研究中國的日本學者透露,修訂《反間諜法》之後,目前不少日本師生也不敢踏足中國,擔心成為中國的「外交人質」。

《反間諜法》擴大範圍 實施9 年17 名日人被捕
據日本交通省統計,疫情前一周來往中日班次達到1400班次,8月已回復4成、即600班次的水平。表面上中日來往漸漸「復常」,但中國7月通過修訂《反間諜法》,已嚇怕日本學者、學生與經商者到中國。
修訂後的《反間諜法》擴大間諜行為的定義,只要傳送任何與國家安全與利益有關的資訊,也會觸犯《反間諜法》。據NHK今年4月 報道,2014年實施《反間諜法》至今,合共17名日本人被控《反間諜法》。據防禦研究院委員 橫山恭三7月的統計,已有11人服役回國,其中1人服役期間病逝。
今年3月,即在《反間諜法》修訂生效前4個月,日本製藥公司Astellas的職員因涉《反間諜法》被捕;兩名日本男子被起訴《反間諜法》,7月進行閉門審訊,分別判刑12年與5年,日本外務省亦對此三緘其口,被捕者的職業與罪行內容不明。
學者:有「人質外交」成份 學術界不敢踏足中國
東京大學中國研究學者阿古智子接受本台訪問時指,被捕的日本商人是她的朋友,被捕者在中國經商20年,人脈廣博,身邊的學者、在中國經商的朋友得悉他被捕大表震驚,難以置信「連他也被捕」,學術界紛紛表示不敢踏足中國。
阿古智子透露,自7月修訂《反間諜法》之後,今個暑假已影響了中日的學術交流,連不涉政治、修讀中文的日本師生也不敢踏足中國。
阿古智子說:學者一般放暑假,訪問中國的人很多,學者也好,文化交流方面也好,像東京大學的學生交流,學中文語言的學生,現在一年只有9人(到中國交流)。
阿古智子分析指,目前學者、在中日有廣濶人脈的商人、獨立記者也是高危份子,中國將會用繼續用《反間諜法》任意拘捕,或多或少有「人質外交」的成份,特別是日美在軍事、經濟與科技交流日益頻繁的時候。
阿古智子說:特別跟美國的關係,特別是半導體,在經濟方面,我估計中國非常希望日本能夠離中國近一點。
日本的「安全保障貿易情報中心」 (CISTEC)於今年4月向國內企業特別提醒,中共的「國家安全觀」廣及文化、經濟與社會,除了外交資訊,與AI、半導體有關的企業要特別提防,學術界的論文交流與中共黨內資訊的傳訊亦可能會觸犯《反間諜法》。

與狼共舞 拘捕中共夥伴
記者翻查過去7年的日媒報道,《反間諜法》實施以來,在2016年至2018年是中共拘捕日本人最多的時期,被捕者包括中日文化交流者、商人、與中國共同開發的夥伴公司,或因拍攝軍備問題而捲入《反間諜法》案。
在云云《反間諜法》案中,被捕人數最多是2017年的「開發溫泉」案。「日本地下探查」與「大連和源溫泉開發公司」在山東省與海南省共同開發溫泉,2017年「日本地下探查」6名職員被捕,其後4人獲釋,最終2名負責人被控《反間諜法》。
2018年,伊藤忠商事約40歲的男職員因犯《反間諜法》被起訴,於2021年2月從廣州釋放。伊藤忠的社長丹羽宇一郎在2010至2012年曾擔任駐中國大使,與國企中國中信集團(CITIC)合作,曾自詡為國內「中國最強商社」,但最終也逃不過《反間諜法》。

與領事用餐提及朝鮮成「間諜」
本台按過去9年《反間諜法》被捕者的身份,尋找中共執法的軌跡,發現在商業與文化上越親近中共的日本人越危險,2022年服役後回國的「日中青年交流協會」理事長鈴木英司印證了這個看法。
鈴木英司從事中日交流,被捕前中日往返超過200次。2016年7月鈴木英司在北京機場被捕,之後被沒收電話,不准聯絡律師,在5日後才獲准通知領事館。2017年,鈴木英司被國安「監視住所」7個月,國安指他在2010至2016年期間,長期收集中國情報,在日本大使館與領事湯本淵先生用餐,交換了中國與朝鮮情報,因而違反《反間諜法》,2019年被中國判囚6年。
鈴木英司否認控罪,他承認與領事交流,但沒有收取任何酬金。鈴木英司分析指,中國對於「間諜」行為的定義,一般分為「極秘」、「機密」、「秘密」與「情報」4個等級,國安視「朝鮮」的資訊為「情報」,一樣被中共視為間諜,罪行的定義顯然是非常含糊。
鈴木英司於2022年10月服役完畢回到日本後,在今年4月出版《在中國獄中的2279日》一書,這是因《反間諜法》被捕的日本人首次公開被捕經過與罪狀的內容。

記者:張仕仁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