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指使用「軍民兩用」的尖端晶片用於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侵犯人權,並被指研發軍用超級電腦。就此,西方及日本等民主國家作出協調,聯合出台措施限制相關生產設備落入中共手中。日本經濟產業省周日(23日)開始實行修訂版《外匯及外國貿易法》,將尖端半導體製造裝置等23種產品,列入出口管制對象。根據修訂後的法規,尖端晶片生產設施製造商在出口時,必須向政府申報交貨對象使用該產品的用途。
日本《共同社》報道,此一修訂法雖未點名特定國家及地區,但可以看出意在防止中國的軍事利用,尖端半導體相關產品對華出口門檻變高。
管制開始後,除了美國、韓國和台灣等42個友好國家及地區外,其他國家在入口日本尖端晶片製造設施時,均需要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許可;新規要求,日本晶片生產設備製造商,必須向經濟產業省申報出口裝置的規格、也必須申報交貨對象使用該生產的用途;但向42個友好國家和地區出口時,該程序會被簡化。
根據修訂後的法例,23種被納入管制的產品,包括半導體電路精細加工所需要的極紫外光刻相關製造裝置,以及在基板上加工薄膜來製作電路的蝕刻裝置等。這些設施能製造10至14納米電路線(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以下的半導體。
預計東京威力科創等約10間企業的對華出口將受到影響,但日本經產省強調,修訂只是限制「尖端半導體製造設施」出口,並非完全限制出口所有晶片生產設施,因此「影響有限」。
去年10月,美國為防止中國軍隊濫用人工智能和超級電腦等尖端技術,宣布對尖端半導體技術和製造設施實施出口管制;日本和荷蘭今年1月與美國達成協議,開始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製造設備。
荷蘭將限制全球半導體光刻機生產的龍頭企業阿斯麥(ASML)公司,向中國出售用於製造某些類型先進晶片的機器;日本在對美國收緊對華限制上也做出響應,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
對於日本的措施,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5月就反擊表示,日本新規「是對出口管制措施的濫用,是對自由貿易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嚴重背離,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記者:方德豪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