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先以英文發佈修憲消息圖減低社會震盪

0:00 / 0:00

中共中央委員會修憲建議的部分內容,有關消息於周日(25日)先由新華社以英文發佈,其後民眾也被禁止討論,做法引來不少網民質疑。香港有資深傳媒人認為,中共此舉是為了減低民眾對消息的震盪,也知道修憲的內容本質是人治,以及令人想起「再毛化」。(楊默 報道)

有關修憲消息,在星期日(25日)下午3點57分,最先由官媒新華社以英文快訊形式發佈,其後雖然有不少網民開始轉發討論,但部份卻被禁言或被微博指違反《微博舉報投訴操作細則》而刪貼。

有部份未被禁言的網民,祗見到英文的報道,而沒有其他媒體的中文報道,在網上留言「民主是說給外國人聽得」。相隔近兩小時,至下午大約5點半,新華社才以中文發佈相關訊息,但隨後不少媒體,包括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微信號「俠客島」都被刪除內容,直到下午6時30分後,其他大陸媒體才可以陸續轉發消息。

有內地媒體人對本台記者表示,這次不論是修憲的本質、公佈手法還是公佈的時間,都是反常的,但就無法猜測先在新華社英文發佈的動機。

媒體人:取消任期限制是不妥當的,從終身制到任期制是走向政治文明的一個進步,現在沒有看到任何理由就倒退到終身制,不應該這樣做,至少要把理由講一講。(為甚麼要先出英文版?)這是比較奇怪、比較反常,兩個中全會相隔才一、兩個月,這個事情又是另一個反常,這個也是在歷史上沒有見過的。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對本台分析,中共先利用發佈英文快訊的方式,目的是為了盡量壓低消息所造成的震撼,因為當局知道,今次取消憲法中「國家正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本質是人治及令人想起「再毛化」。

呂秉權說:這件事本身就是有很大的人治色彩和「再毛化」,即毛澤東化。為了減少討論和社會震盪,用一種小範圍的發佈。大家都很清楚背景,以前就是毛澤東的終身制,後來鄧小平將終身制這一個遺毒,將它改革,今次的做法是完全推翻鄧小平那一套,恢復毛澤東那一套。內地民眾會引起聯想,上面都不覺得是絕對無爭議、正大光明的事情。

他認為,該修憲決定於一個月前二中全會已經決定,直到農曆年後的星期日下午才公佈,都是為了減少民眾的討論。

呂秉權說:上次是二中全會談論修憲,這次等了一個月才出,時間上沒有即時性,拖這麼久是否計算過。大家過咗年,市況「軟軟哋」,又在星期日出,他都將修憲壓到很低調,盡量不是大家很alert去接收訊息時,星期日大家比較閒,就會見到官方的用意。

呂秉權也指,中共官方以往都曾經在通報調查李旺陽死亡事件這類敏感的新聞,用上類似的做法,當時官方是通過在內地比較少人看的中通社報道,而非新華社這類官媒,以減少消息在內地民眾之間傳播。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就認為,中共先發佈英文快訊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做法,是為了讓消息在外先發酵,減低中國內部朝野的反彈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