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國醫師協會近日首次向中國記協投訴,指《南方週末》一名記者,在醫療糾紛的報道嚴重失實。前官媒記者形容,記者報道醫療事故時冒很大風險,醫協投訴的目的是"殺雞儆猴"。(文宇晴報道)
被投訴的《南方週末》記者柴會群,曾報道過多宗醫療事故的新聞,其中《產婦縫肛門》、及《走廊醫生》的兩篇報道最受公眾注目。中國醫師協會指,他的這些報道嚴重失實,背離了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準則,導致病人痛恨醫護人員。
記者嘗試在微博與柴會群聯繫,但至截稿前仍未成功。
曾多次揭露山西省當局違規執法,以及腐敗行為的前官媒記者李建軍指出,在大陸任職記者的,都不太願意接觸醫療事故的題材,因為牽涉的已經不止是單純的事故問題。但他感到奇怪的是,假若內容涉及假新聞,應是當事的醫護人員進行控告,而不是由中國醫師協會出面投訴。明顯是借著投訴,向爆料的記者作出威嚇。
李建軍認為此手法,只會導致醫患之間矛盾加深,從而引發更多俗稱的"醫鬧"。
他說︰醫療糾紛不是越來越多,而是必然多,醫患矛盾是體制性的問題。司法上或從制度上講,沒有對醫患糾紛作出一種防範。本來寫這類稿子記者的風險就很大,在大陸當記者的一般很少願意寫這類稿件。那麼對媒體的打擊也好,只會導致醫患矛盾加深。
李建軍又說,大陸記協是半官方組織,對記者保護根本有限。
他說︰媒體和患者一般都贏不了,因為缺乏一個公正的訟裁機構。如果有證明醫生收紅包這類職業道德上的東西,或是回扣這嚴重的問題外,醫療上的專業性是被壟斷的。中國記協和律師一樣,只會對記者進行打擊和向記者收費,不會進行保護。
北京資深記者戴晴也說,政府沒有一個良好的機制處理問題,在發生醫療事故後,便將責任交還醫院和患者自行解決。矛盾激化後,政府便進行維穩,壓制其中一方的行動。長久以來,當局不但沒有汲取教訓,而且繼續不管,間接導致醫患矛盾的發生。戴晴認為,不管是專業還是業餘記者,敢於深入這一題材,應給予支持。
她說︰這絕對不是患者的脾氣不好,或是醫生的態度不好。那我就問了,現代醫院進入中國將近100年了,為什麼到今天的中國,醫生的態度就特別不好呢?患者就可以動不動去打醫生?所以我覺得有記者願意深入這個領域,報道這個題材,我是非常佩服他的,他真是有勇氣。
本台曾經多次致電《南方週末》新聞熱線,以及中國醫師協會辦公室,但電話均沒有人接聽。
39歲的柴會群,2013年憑著永州幼女被迫賣淫案的跟進調查報道,成為年度《南方週末》風雲記者。中國醫師協會向中國記協投訴後,其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接受《北京青年報》專訪時表示,某些記者極端不負責任,混淆事實,歪曲真相,惡意撕裂醫患關係,製造話題煽情,以達到炒作目的。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