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多間校園,最近頻發涉及食品安全、引發學生和家長抗議的事件。江蘇省興化市有大型乳製品企業,被揭發向學校供應疑似過期牛奶,惹來民間極大迴響。涉事乳企過去曾有類似前科而被處罰,目前已被勒令停業整頓,但有家長仍然不放心。舉國震驚的毒奶粉事件受害孩童家長指出,不排除事件涉及貪腐問題,除了涉事乳企外,學校也要負上責任。(文宇晴 報道)
大陸食品安全隱患屢被曝光,江蘇省興化市有家長近日發現,其子女就讀小學所派發的牛奶是過期產品。
興化市教育局調查後,上周五(15日)宣布終止市內太子乳業的學生奶供應。太子乳業負責人公開表示,會配合政府部門調查積極進行整改。
今次事件引起家長恐慌,經相關部門抽樣檢驗,顯示產品各項指標全部合格,亦沒有接獲有學生因飲用牛奶後出現不適。太子乳業在聲明中解釋,是包裝上的保質期印刷錯誤。可是,仍然未能釋除家長的憂慮。
當地家長伍先生擔心學校會繼續供應不潔或品質不好的食物給孩子,因此會叫孩子在接到學校派發的食物後,不要立即吃。
伍先生說︰牛奶很容易變質,在保鮮的狀態,很好地處理對人體有益。但是過期了很容易長霉菌,成為一個致害根源。所以會教育小孩盡量不要吃那邊的(學校)食物。
發生在11年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舉國震驚,民眾對國產奶製品完全失去信心,後來更出現到香港「搶奶粉」的熱潮。儘管大陸當局事後再三強調加強監管,保證市面出售的奶製品安全,冀挽回公眾信心。然而,問題奶粉事件近年來仍不斷發生。
大陸媒體跟進報道,今次涉事的太子乳業,過去亦多次因被揭奶類製品有質量問題,而遭到相關部門處罰。去年9月,7萬杯學生牛奶因被驗出大腸桿菌含量超標,而全部被銷毀;同月另一批1萬4千多杯的學生牛奶,再被驗出大腸桿菌含量超標。事後分析結果顯示因為包裝設備出現問題,導致牛奶受到污染。除了被要求立即停產外,也被罰款90萬元人民幣。直至乳企投資350多萬元全面改造設備技術,今年農曆新年後才獲恢復向學校供應牛奶。
可是重新投入生產僅1個月時間,又被揭發供應的奶製品已經過期。然而,有媒體更追溯到2016年10月,太子乳業亦曾經因違反食品質量監督管理行為,遭到興化市市場監管局罰款5萬元。
本台致電涉事的太子乳業查詢,但接線的職員稱要由負責人回應記者的問題。
職員說︰那你把你的信息留下來,然後我讓我們相關負責人跟你聯繫。
記者問︰公司是否繼續營業?
職員回答︰我會讓負責人盡快跟你聯繫的。
2008年初,各地陸續有大批嬰幼兒罹患腎結石,之後國家衛生部指出患兒疑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患上腎結石及泌尿科疾病。當時有統計指,近30萬名幼兒受影響,至少6名嬰幼兒死亡。網上有資料更稱,受毒奶粉影響的中國孩童更超過3千萬。
當年的毒奶粉受害孩童長蔣亞林表示,校園食品安全事件一再發生,但往往到最後只是懲罰涉事企業,甚至對反映情況的家長採取了鎮壓,令到事件被強行平息。她指出,供應學生牛奶有龐大市場,為了爭取成為學校的供應商,不排除會出現利益輸送等腐敗問題。蔣亞林認為,若事件只是對涉事乳企進行處罰其實不足夠,學校也有很大的責任。
蔣亞林說︰不光是江蘇,還有前一段時間在成都等,很多學校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最後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或是罰一點錢就完事,孩子未來沒有人在乎。這當中的利益是不是涉及到貪污或受賄,一般沒有關係的話,產品是賣不進學校的。牛奶生產商的產品肯定有保質期的,但是過期的牛奶怎麼能進到校園?我覺得這個責任應該是(學校)採買人員,而不是牛奶生產商。
網上資料,涉事的「太子乳業」創立於2003年初,是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也是江蘇省學生飲用奶定點生產企業,不過卻未註冊進入中國奶業協會的「中國學生飲用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