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運動周年】離散媒體《莽莽》記錄「白紙」 海外聚合以印刷抗高牆

0:00 / 0:00

「白紙運動」引發海外中國人思潮作動,社交媒體不但湧現關心人權、監察中共的自媒體,更誕生一本以海外離散族群為定位的雜誌《莽莽》。以「去中心化」經營的《莽莽》出版創刊號「留白留自由」之後,受到中共國保的關注,編採成員在內地的親人屢受干擾,令他們未能如期出版。本刊接觸到《莽莽》骨幹成員,他們說正重整旗鼓,未來希望透過線上線下疏理海外族群的身份問題,存活下來,以印刷品「鬥長命」的方式對抗高牆。

海外聚合 創刊號為「白紙」留底

「白紙」一周年,不少中國留學生四處打探一本今年1月出版的離散雜誌《莽莽》(mangmang)。這本實體雜誌後頁印有白紙「大事紀」,詳盡記錄了2022年11月25日烏魯木齊住宅大廈大火引發起一連串的全國「白紙運動」,引起海外中國人的興趣。

在疫情「潤出來」的Frank是《莽莽》創辦人之一,目前仍身在海外。他說「白紙」之前一直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當時他亦曾到香港現場觀察。2021年成功往海外留學,他曾瞞著宿舍的「小粉紅」參與香港人舉辦的集會,同時亦開始相約「同道中人」一起看抗爭紀錄片。他們起初在微信先開「公眾號」,取名《莽莽》,就是想他們辦的自媒體像「草一樣野蠻生長」,可是「公眾號」很多帖文被審核後被刪除,2022年初一班海外留學生便計劃出版一本「日記式的雜誌」。

沒料到,11月開始便爆發「白紙運動」,順理成章《莽莽》創刊號封面故事便是「留白留自由」。

Frank說:「 一開始我們是想慢慢做甚麼東西都慢慢蒐集,甚麼想法開始交流起來,結果沒有想到正好趕上白紙運動。11月27、28號白紙運動(上海)就爆發了,然後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個樣子的話,那就正好把這個事情記錄下來吧。」

《莽莽》創刊號編製「白紙運動」大事紀錄,深受中國留學生歡迎。(張仕仁攝)
《莽莽》創刊號編製「白紙運動」大事紀錄,深受中國留學生歡迎。(張仕仁攝)

有異於「八九民運」

一開始《莽莽》的聚合是一群海外留學生,甚至是互不相識的人,「九十後」的Frank說他們的骨幹成員實際上只是見面了數次,出版、編採事宜也在網上會議進行,盡量不表露身份。

「白紙運動」多被稱為八九民運一代之後被看見的民主運動,Frank則認為運動過後,兩者運動的走向不同,《莽莽》的出版正正代表著他們想轉型至社會運動。

Frank說:「它(八九民運一代)的核心有一個主軸線,就是政治反對,是反覆講這個民主憲政是甚麼,反覆講這個中國就是我們另創的另一套政黨,我們提供另一個解決方案,它的一個整體的做法,在海外他不再是一個社會運動,而是一個政治運動。」

媒體的內容只求「存活」下去

創刊號中,一篇由北京傳媒人「泡桐」撰文,其中一節以第一身描寫「北京抗議現場」:「現場包含很多派別,有一部分人有政治訴求,他們希望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導到自由,包括選舉自由在內的訴求;但一旦一邊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訴求,另一邊就會有人說我們要談政治⋯⋯」這些抗爭現場的描敍,近十年幾乎絕跡網絡,「白紙」衍生的印刷品竟衝破了高牆,將北京的聲音傳出去。

北京傳媒人「泡桐」撰寫去年北京抗爭的情況。(張仕仁攝)
北京傳媒人「泡桐」撰寫去年北京抗爭的情況。(張仕仁攝)

《莽莽》在網上以「一本不受審查的中文獨立雜誌」為宗旨,創刊號至今已10個月,但「白紙」出現退潮,第二期遲遲未推出。Frank說《莽莽》仍然運作,過去半年有成員在內地的親人受到國保騷擾而退出,他們的退出,加上神秘「黑客」經常干擾網站,因此未能如期製作第二期《莽莽》。

Frank說,過去半年團隊在重整旗鼓,一方面成員做好網絡資安的訓練,重新整理網站,雖然經營困難,但團隊依然堅持印刷。

Frank說:「無論他在世界哪一個角落,他只要能活下來,對我們來說就是已經奇蹟了,那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它有一點能在本土生根發芽,因為中國的環境太糟糕了。」

參考《如水》定位為「離散族群」

運動沉寂大半年,正好給《莽莽》團隊思考報道路線。Frank指出突如其來的「白紙」反而迫他們思考身份認同的焦慮和糾結,在此時他們發現海外港人出版《如水》,成為了他們的參考對象。

Frank:「《如水》這個給了我們很大的參考,然後那同時就是《如水》出版的時候提出的一個概念就是流散媒體。那就是離散媒體和離散社群,對我們來說這個概念也是重新讓我們認識到了我們自己的一個定位,那我們自己可能就從以前的單單的就是我們要做甚麼,我們要做一本雜誌,現在我們更想稱呼自己為離散媒體,或者獨立媒體的角色。」

團隊一年間努力約稿、訪問,經營媒體,「白紙」退潮後,Frank坦言又回到「白紙」前孤獨的感覺。

Frank說:「那現在大家好像都回歸到日常裡面,只有我們這些Activist,就是我們也本來不是專業的Activist,那我們還留在這個沙灘上面我們好像海浪已經退過去了,怎麼我們被留在了陸地上這種感覺。」

面對中共的言論封殺,Frank指印刷已成為今日最原始的言論缺口,第二期《莽莽》主題將會是白紙一周年,作為「白紙」的總結,而《莽莽》網上專題將繼續關注牆內的人權問題與離散群族的身份糾結。《莽莽》訪問在德國的流亡港人黃台仰,最新一篇深度報道是人權律師 李昱函的故事,李昱函的報道再次引起海外華人圈對「709人權律師」的關注。

《莽莽》網上版刊載流亡到德國的港人黃台仰專訪文章。(《莽莽》網站截圖)
《莽莽》網上版刊載流亡到德國的港人黃台仰專訪文章。(《莽莽》網站截圖)
《莽莽》網上刊載人權律師李昱函的故事,再次喚起海外對人權律師的關注。(《莽莽》網站截圖)
《莽莽》網上刊載人權律師李昱函的故事,再次喚起海外對人權律師的關注。(《莽莽》網站截圖)

記者:張仕仁 編輯:溫曉平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