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於下周一(28日)至周四(31日)在北京舉行。四中全會與前一次三中全會相隔20個月召開,為文革以來所罕見。有學者認為,四中全會一拖再拖,表明中共內部對如何處理美中經貿戰、香港示威以及國內經濟下行等問題,出現嚴重分歧,進而出現權力鬥爭。(喬龍 / 黃樂濤 報道)
《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周四(24日)召開會議,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四中全會)將於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開。不過,雖然外傳四中全會後中國將有高層人事變動,但《新華社》並未披露四中全會是否有高層人事調整議題。
此前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宣布四中全會將在10月份召開,遲遲沒有公布會議召開日期,引起民間諸多揣測。特別是雖然會期靠近,會前中央高層仍分頭忙碌。根據官方媒體的公開報道,第十三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於10月21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作為會議主持人在這期間自然也無法分身。而全會一般在工作天召開。所以,只有10月28日至31日的5天空檔期才適合往常會期大致為4天的四中全會。
江西政治學者陳軍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指出,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分水嶺。
陳軍說︰現在整個社會面臨著重大的空前的危機,這種危機涉及到中國社會,包括執政黨何去何從,向甚麼方向走的問題,是進一步堅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還是回到毛澤東計劃經濟時代。實際上中國社會由於中美關係問題、香港問題,包括中國國內的經濟下行問題所引發的危機,都使得中國未來路線的問題,又重新擺到台面。中國的執政黨面臨這樣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陳軍又指,從當前的中國局勢顯露的各種信息判斷,中國最高領導人確實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
陳軍說︰最高領導人在面臨各方面的壓力之後,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妥協,應該是在迫不得已的內憂外患的形勢下,非常明顯的要回到計劃經濟那一條老路上去。但是很顯然,這種勢頭受到了狙擊。所以現在各方面形式顯示出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有可能沿著鄧小平的政治遺產(改革開放)這條道路走。
陳軍表示,面對中國經濟快速下行,目前主張鄧小平改革開放的黨內勢力,在一定程度上處於優勢,但中國最高領導人最近多次強調「鬥爭」,似心有不甘。因此在四中全會期間仍有變數,也為關注者提供看點。
9月3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黨校中青幹部培訓班上大談「鬥爭哲學」,表現出他在中共黨內面臨諸多挑戰。在「十‧一」大閱兵次日,中國黨刊《求是》又發表習「重要講話」,聲稱要「敢於刀刃向內,敢於刮骨療傷,敢於壯士斷腕,防止禍起蕭牆」。分析認為,面對政治勢力,習有意強化個人地位。
清華大學前政治學系講師吳強本周四表示,去年2月舉行中共三中全會,至今已相隔二十個月,此乃數十年所罕見。
吳強說︰在中共黨內的政治生活而言是極不正常的二十個月,在最近三十年中是沒有出現過的。上一次發生長時間不開中央全會的情況是發生在1975年和六十年代。這一次同樣代表中共高層無法長時間取得共識。在修憲之後,黨內高層在面臨衝擊情況下,習近平的「定於一尊」政治地位其實是一種很不確定的狀態下,才延遲到今天。
翻查歷史資料,1975年1月8日召開的中共第十屆二中全會,決定修改憲法、補選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最近坊間也在議論第十九屆三中全會也會做出重大人事決定以提交全國人大討論。
吳強表示,四中全會延期說明了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黨內路線衝突。
吳強說︰拖延本身表明四中全會面臨著鬥爭,路線衝突非常激烈和複雜,雖然不至於血雨腥風,但實際上也是一個很緊張,看不見火藥的路線衝突。這種衝突實際上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威權主義路線和習近平強調自立主義的集權主義路線的衝突。老人中比如朱鎔基等等,他們還繼續在堅持發出信號,堅持鄧小平的路線,他作為看護者,9月28日和本周都寫信給大學,以表達他看護鄧小平的威權主義路線。
周四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輿論認為,這是中共高層在回應黨內改革派元老,不會放棄改革開放。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