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學家首揭日軍使用化武侵華

0:00 / 0:00

日本有歷史學家在軍方舊文件中,首次發現日軍在侵華期間曾使用過化學武器。大陸有網絡人士認為,能有助還原當年的歷史真相;亦有歷史學家指出,能勇敢面對「黑歷史」,是「政治正確」的態度,才能真正避免重演歷史悲劇。(文宇晴 報道)

《共同社》報道,日本首次發現相當於部隊正式報告的《戰鬥詳報》,指在1931年至1945年發生的「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毒氣戰部隊於1939年,在中國山西省山岳地區作戰時記錄了戰鬥情況及彈藥使用等的詳細記錄。

發現這份文件與相關研究的日本現代史研究學者松野誠也表示,這份約100頁的文件中,記載了日軍在山西省的戰鬥中使用數十枚裝入「糜爛劑」的「黃彈」,及約200枚裝入「噴嚏劑」的「紅彈」。報告又列出日軍在作戰中,使用這兩種砲彈的詳細資料,並分析了它們的威力及達成的戰果,更記錄首次使用「黃彈」的評價為「效果非常大」。松野誠也表示,在目前已確認的資料中,確認了地面部隊在中國使用黃彈的首個事例。

安徽網絡作家呂千榮相信,歷史就像洋蔥一樣逐層剝去,才會越容易了解真相。從教科書或是從網上得悉當年日軍侵華時的資料並不完整,部分更沒有證據支持。這次日本學者的發現,確實令到原本對當年歷史不感興趣的他,很想了解更多。

呂千榮說︰我沒有刻意去了解這件事(抗日戰爭),知道這個真相(日軍使用毒氣彈)後很有興趣去了解更多事實。這件事是日本人把自己當年日軍侵華時使用了毒氣彈,說明了日本人是尊重事實的,對事實揭露出來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隨著時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真相出來。

報道指出,由於日本軍方二戰戰敗時,有組織地銷毀各種記錄文件,因此當時日軍使用毒氣等化武的詳細情況至今仍然未清晰和完整。松野誠也相信,這份文件能保存至今,很可能是交由私人保管才沒有遭到部隊在戰敗後損毀。他又強調,有必要釐清事實、汲取教訓,不要重演歷史悲劇。

北京歷史學家章立凡亦對日本學者的發現感到鼓舞,認為大家接近這段歷史的真相更進一步。

章立凡說︰我一直覺得歷史就像一張拼圖,因為有很多史料不全,或是真相被掩蓋,所以我們不能夠很快地或很全面地獲得歷史的全貌。像這樣的一份文件的發現挺有意義,讓我們貼近真相更進一步。

章立凡又指出,這段可以說是日本的「黑歷史」,由日本人自己親自挖掘和揭露,做法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有此「勇氣」。他說,歷史的真相並不可怕,只要汲取教訓便不會重蹈覆轍。

章立凡說︰這份文件是由日本學者發現的,所以我覺得日本學者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因為他們只對歷史的真相負責,沒有那種「政治正確」的觀念,就是沒有為自己國家的歷史隱藏甚麼東西,或是遮蓋甚麼東西。他們沒有這麼做,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松野誠也對此歷史文件的詳細內容和分析寫成的論文,將刊登在日本歷史雜誌《世界》8月號。

網上資料,糜爛性毒劑是一類可以導致人體皮膚、眼睛、黏膜等細胞組織潰爛的化合物。它們可以破壞細胞內的核酸及酶,使全身中毒。雖然有時被用於醫學,但它們更多被用作戰場上的化學武器。芥子氣是最常使用的,其他糜爛性毒劑還有氮芥氣、路易氏氣等。至於「噴嚏劑」,會強烈刺激呼吸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