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政府霧霾應急預案多屬抄襲

0:00 / 0:00

環保監測數據造假在內地時有所聞,近期當局揭發連霧霾應急方案都有人作弊。個別單位所謂的應急預案,其實是抄襲自互聯網。有內地環保人士認為,現時的污染監督和治理制度存在漏洞,呼籲容許民間組織參與有關工作。(高鋒 報道)

內地環保部本月對18個城市,展開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發現首都北京、和部份省市的防治措施,不僅未到位,個別單位更涉嫌作弊。

以兩個分別位於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單位為例,聲稱針對重污染天氣,專門撰寫了應急預案,但當局其後證實,這些冠冕堂皇的文字,其實是由互聯網直接下載, 只不過當事人百密一疏,抄襲時沒有删除文章來源的地址和縣市名稱。

當局亦發現,有多個省市把早已停產的企業,列入停產限產企業名單,相反,被視為主要污染源的企業,郤沒有列入黑名單。

內地官媒指全國各地霧霾頻密發生,尤其華北治霾形勢嚴峻,每個地區污染情況不同,應急預案理應因地制宜,但部份單位虛與委蛇,抄襲外地方案,甚至連地址都懶得改,難以指望他們面對污染源,可以執行治理措施。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前副院長夏青認為,現時內地有完善機制,確保治理污染措施得以落實,強調這是個別事件。

夏青:現在的管理已很精細。凡落實方案不得力,被檢查組檢查出來的,都會成為公告的對象。我認為還有些不夠重視。你都說有方案,但你真正執行這方案沒有? 措施都貫徹了沒有? 還有別的一查也會有這問題,但是現在查的確確都是,能發現他不夠重視,不夠落實,提醒他要注意。

民間環保組織"綠色中原"發起人崔晟就認為,類似的問題,在內地普遍存在。

崔晟:環保部去檢查,不是去檢查(單位的)工作,不是去檢查污染源,是去檢查(單位的)總結是怎麼寫的,文字報告是怎麼寫的,結果這些人連報告都不認真寫,明目張膽的欺騙。

他認為,與其把焦點放在報告,環保部應該集中處理民間投訴。

崔晟:重點應該是甚麼: 老百姓的積怨,老百姓的投訴,你(政府)怎麼不找民間組織? 再就是,檢查他們自身的污染源治理了沒有,企業改造了沒有。這個環保檢查的程序本身就是欺騙。

崔晟呼籲當局進一步對民間環保組織開放,以便組織參與監督、治理。當局也不應把民間環保組織,列為維穩和打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