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米出現緊缺 30年來首次從印度進口

0:00 / 0:00

今年中國大米緊缺,官方不得不從近月關係緊張的印度進口。乃近三十年來,中國首次向印度購買大米,印度政府為此感到高興,但印度民間對收購價格低感到不滿。目前中國至少七成食品依賴外國進口。(喬龍/李智智 報道)

據FX168財經報社報道,印度糧食官員本周二(12月1日)表示,由於泰國、緬甸和越南的大米供應趨緊,而印度政府開出大幅折扣價格,中國已開始從印度進口大米,這是近30年來的首次。

在今年新冠疫情和洪水災害破壞下,中國稻谷大幅減產,有大陸傳媒估算過,減產幅度達到三成。但官方並未公布具體數字。

國內市場大米悄悄漲價

武漢居民高先生對本台說,超市的高粱和大米等食品都在悄悄加價。

高先生說:提前都漲價了。原來兩元一斤的高粱,現在賣到四、五元一斤。大米價格現在都不好說了,它幾時漲的都不知道,反正今年漲了。上個月買的東北延壽的大米,4.5元一斤。到明年春天可能就危險了。

中國高度依賴進口糧食

從事糧食買賣的唐先生對本台說,近二十年,中國糧食和副食品的需求非常龐大,其中一部分來自境外。

唐先生說:十年前,國家統計局的一個處長跟我說,中國的食品進口,食品對外依賴度,主副食需求合共大概百分之六十至六十五之間。我覺得現在中國的糧食,主副食對外依賴度,可能會超過百分之七十。大米問題更加嚴重,因為現在大部分人種植水稻,無錢可賺。

民以食為天缺糧更易動亂

唐先生認為,由於越南等東南亞部分國家存糧防饑,紛紛減少大米出口或抬高米價,中國轉向印度買米,實屬無奈。他指出,與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及工人失業比較,缺糧更容易觸發社會動亂。

唐先生說:“中國向印度進口大米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中印邊界衝突正持續的時候,未來幾年,中國糧食進口問題可能是一個全世界的大問題。中國從東南亞地區的糧食進口數量必會成倍增加,對東南亞地區安全,物價穩定有巨大衝擊作用,東南亞地區由於中國大量購買,導致糧食漲價。

山東大學的金融學者司令接受本台採訪時說,中國官方不久前宣稱糧食豐收已成定局,但最近卻購買印度大米,說明官方說謊。

司令說:中國被迫從印度大規模進口大米,可見中國戰略性物資儲備糧食中的重要一員大米,這個飯碗端在印度以及東南亞國家手中。

中國每年進口大米約400萬噸。目前,印度出售給中國的大米,每噸報價甚至低於泰國、越南、緬甸和巴基斯坦等中國的傳統供應商30美元,中國此次從印度採購了10萬噸大米。價格為每噸300美元左右。

印度農業用地與耕地佔據全國逾一半土地面積,是世界耕地面積的10.99%,農業人口為世界農業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時印度已保持大米第一出口國地位達8年。但由於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印度農民難以將農作物推向市場,造成收成堆積,無奈只能任其腐爛。

不過,對於印度政府低價出口糧食,近期引發了印度農民的強烈不滿。據印度傳媒報道,近期印度農民紛紛走上街頭表達抗議。